乾隆皇帝的救命药:生脉散的文化传奇
乾隆皇帝的救命药:生脉散的文化传奇
乾隆六十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已经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躺在养心殿的龙床上,气息微弱。太医徐景云、沙惟一急匆匆地赶到,诊脉后发现是“年高气虚”,立即开出处方:生脉散加减。这是乾隆皇帝人生中最后一次服用这味他熟悉的汤药,几天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
这味被称为“救命药”的生脉散,最早出现在金代名医张洁古的《医学启源》中,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别看这简单的三味药,它们却有着神奇的配伍: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合用,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特别适合治疗温热或暑热引起的耗气伤阴症状。
生脉散的神奇功效很快在中医界传开,到了清朝,它已经成为宫廷必备的救命药。据《清宫医案》记载,不止乾隆皇帝,同治、光绪等皇帝在临终前都曾服用过生脉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皇帝患天花已二十余日,病情危笃,太医李德立、庄守和诊断为“六脉散微无根”,属于病久神气消耗,于是紧急使用生脉散调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初十日丑刻,恭亲王病情危重,太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诊断为“左寸关数而无力,尺部虚大,右三部软而无根”,表现为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热上壅,于是采用保肺固脱之法,使用生脉散治疗。
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皇帝临终前,太医张仲元、全顺、忠勋诊断为“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属于热力将脱的危急情况,于是使用生脉散灌服。
为什么生脉散在清朝宫廷如此受重视?这与它的独特功效密不可分。在没有现代医学急救手段的古代社会,生脉散成为医生们在面对危重病人时的重要选择。正如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所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生脉散的功效不仅体现在急救上,它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发现,生脉散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肌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生脉散的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已经成为临床常用药物。
从金代名医张洁古的创制,到清朝宫廷的救命药,再到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制剂,生脉散见证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这味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简单方剂,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