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发布:规范诊疗,提高肺癌生存率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发布:规范诊疗,提高肺癌生存率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近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与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联合发布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为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权威指导。
明确高危人群,精准筛查
共识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 吸烟指数≥400年支(或20包年)
- 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 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
- 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
这一定义相比之前的版本有所调整,将筛查年龄从50岁提前至40岁,更符合我国肺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同时,共识强调了吸烟、职业暴露、慢性肺疾病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性。
创新性提出“难定性肺结节”概念
共识首次提出了“难定性肺结节”的定义,即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对于这类结节,推荐采用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以制定最佳的诊疗方案。
AI助力精准诊断
人工智能(AI)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是本次共识的重要更新内容。研究显示,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的准确率高达80%以上,能显著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共识指出,AI不仅能帮助检测微小结节,还能通过与肺结节大数据病历库的对比分析,更直观准确地显示结节的性质、位置、大小等信息。
分类管理,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结节,共识提出了详细的管理策略:
- 对于直径>8mm的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建议采用PET-CT进行进一步评估,并根据恶性概率制定随访或活检计划。
- 对于直径≤8mm的实性结节,根据是否有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随访频率和持续时间。
- 对于纯磨玻璃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根据结节大小和特征,推荐定期随访、AI评估或必要时手术切除。
规范治疗,提高生存率
共识强调,肺癌的优选局部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对于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经MDT评估后,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或消融治疗。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分级诊疗建议,根据肺结节的大小和诊断难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在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有助于规范肺结节的管理,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了解这些信息也有助于提高对肺癌筛查的重视程度。
专家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CT(LDCT)筛查。虽然LDCT的肺结节检出率较高(超过60%),但大多数(超过93%)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因此发现后不必过度恐慌,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随访或进一步检查。
总之,2024版专家共识的发布,体现了我国在肺结节和早期肺癌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精准筛查、AI辅助诊断和规范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