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三官信仰与苏轼诗意
下元节:三官信仰与苏轼诗意
农历十月十五,是道教传统节日下元节,也是水官大帝的诞辰。这一天,道教徒会设坛供斋醮神,民间则祭祀亡灵,祈求水官解厄。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还蕴含了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宋代文学家苏轼就在下元节创作了著名的《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描绘了月夜美景并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三官信仰与下元节习俗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界(天府)、地界(地府)、水界(水府)三界之神,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说三官有对世人、亡魂等能“赐与福份、赦免罪过、解除灾厄”的权能。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教徒请祷治疾疗病的方法。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下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包括修斋设醮和祭祀祖先。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设供斋,即设坛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另一类是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
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苏轼笔下的下元节
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曾多次在诗中提到黄楼。其中最著名的是《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这首诗描绘了下元节夜晚在黄楼观月的场景,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近有一孙,名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升月落、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以及水灯映照、歌声悠扬的人文景观。苏轼以“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开头,展现了月夜的壮美景色。接着,他用“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形容月亮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诗中还提到了火星、萤火虫等自然元素,以及放水灯、听歌板等人文活动,展现了下元节夜晚的热闹氛围。
下元节的文化意义
下元节不仅是道教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孝道和感恩的重要时刻。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苏轼的诗歌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苏轼笔下的诗意生活。无论是在道教仪式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还是在自然美景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下元节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机会。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