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归还八国联军掠夺文物,真相揭秘
德国归还八国联军掠夺文物,真相揭秘
近日,德国宣布将归还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文物包括珍贵的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曾长期存放在德国各大博物馆中。德国此举不仅展现了对历史错误的反思和改正,也促进了中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此次归还行动,是对历史不公行为的一种纠正,也是对未来国际关系和文化尊重的一种期待。
历史的伤痕:八国联军时期的文物掠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德国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当时,德国军队在北京等地大肆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被运往德国。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它们被当作“战利品”存放在德国各大博物馆中,成为德国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归还之路:从隔阂到理解
德国归还中国文物的历程,反映了中德两国关系的变迁。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结束了长期的隔阂和对立状态。这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扫清了障碍,也让中德双方有机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
1979年,西德总理施米特访华时,首次提及了德国在中国掠夺文物的问题。他对中国古老文明的破坏表示遗憾,这一发言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多国此前都对掠夺中国文物视而不见,德国成为首个正视这一历史问题的国家。
经过几年的磋商,双方达成协议:德国将归还部分掠夺文物,而中国也同意在某些条件下让德国借展馆藏文物。这为日后全面归还文物扫清了障碍。
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1985年,德国开始了第一批文物的归还工作。当年6月,柏林人民剧院归还了一组根雕木像,成为德方归还文物的开端。此后数年间,德国陆续将一些明确来自中国的馆藏文物运回了故土。
为了确认究竟有哪些文物属于中国的馆藏,中德双方组建了联合专家组。这支专家队伍由中国文物学者和德国博物馆馆长组成,他们对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等地的博物馆展品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查证。
专家们发现,德国博物馆中确实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作品等国宝级文物,分属于各个朝代。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些文物应当归还原主。
德国的反思与担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德关系的全面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信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德国政府开始反思本国在华的殖民掠夺历史,寻求以更加坦诚的态度来面对这段令人痛心的过去。
1994年,德国总理科尔首次代表联邦政府就德军曾在华北地区犯下的种种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他表示德国对战后赔付的问题会“全力以赴”“真诚合作”,并将“加大文物归还力度”。
文物归还工作在科尔总理的号召下进入了新的阶段。德国各地的博物馆加紧了文物鉴定和归还的步伐,更多被掠夺文物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到2000年底,包括柏林古物博物馆、德累斯顿美术馆等在内的德国多家博物馆,已经将数千件中国文物顺利归还。其中既有三件明代青花瓷罐,也有公元13世纪的佛像塑像,价值连城。
在2015年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将最后一批文物归还给中方。她表示,这份“人类文明共同遗产”的回归不仅是一种弥补,也是两国文化传承合作的见证。
对比与启示:德国与英国的不同选择
德国在对待被掠夺的中国文物方面,与英国的博物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国至少拿出了态度,这个态度表明他们没有对曾经犯下的罪行进行隐瞒,甚至在积极地解决问题。
反观英国,打着“保护文物”以及“探讨世界文明”的幌子,自始至终都拒绝归还文物。大英博物馆屡屡失窃就是最好的证据,2023年更是被曝出丢失2000多件珍藏的消息,令人痛心。
大英博物馆不仅经常丢东西,在文物的清点和编目工作方面做得简直是一塌糊涂,有的文物丢失了好几年才都没有人发现,不是自己的东西,当真不知道珍惜。
未来展望:文物归还与国际关系
德国归还中国文物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现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
德国的这一举动,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的瑰宝,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