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与黄埠墩:无锡古运河的文化瑰宝
清名桥与黄埠墩:无锡古运河的文化瑰宝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这句诗般的描述,道出了无锡古运河的独特韵味。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抱城而过的河段,无锡古运河不仅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水上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纽带。其中,清名桥和黄埠墩,就是这条文化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清名桥:古今交融的运河地标
清名桥,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桥,见证了无锡数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桥下是繁忙的古运河,桥堍是繁华的南长街,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交汇的中心。近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获得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保护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其在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夜幕降临,清名桥畔华灯初上,古运河两岸流光溢彩。游客们或漫步于青石板路,或乘坐游船穿梭于水巷之间,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街区内,创意小店、特色餐饮、非遗体验应有尽有,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正如一位游客所说:“在这里,既能听到古老的评弹,又能品尝到新潮的咖啡,仿佛穿越了时空。”
黄埠墩:承载千年传奇的水上名胜
位于古运河主航道中的黄埠墩,是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一处小岛,也是无锡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胜古迹之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承载着诸多历史传奇。
春申君治水,奠定水利基础
相传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为解决芙蓉湖水患,率人疏浚河道,留下这个土墩。后人为纪念其治水之功,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这一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水患,也为后世的航运和灌溉奠定了基础。
文天祥夜宿,留下忠贞诗篇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21岁的文天祥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夜宿黄埠墩。20年后,当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再次经过这里时,面对无锡百姓的送别,他感慨万千,赋诗《过无锡》以明志:“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海瑞题匾,彰显清廉风范
明代名臣海瑞曾登临黄埠墩,为环翠楼题写“环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这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清官,不仅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更将其视为廉洁奉公的象征。
康乾南巡,见证皇家青睐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都将黄埠墩作为重要驻跸之地。康熙帝曾为黄埠墩题写“兰若”匾额,乾隆帝更是多次在此留诗,足见其对这处水上名胜的喜爱。
文化瑰宝,旅游胜地
清名桥和黄埠墩,一北一南,一桥一墩,共同构成了无锡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温婉,体会到古代文人的风雅,领略到皇家园林的气派。
游览建议:最佳游览时间是傍晚至夜间,可以先在清名桥畔漫步,感受古运河的繁华,然后乘坐游船,欣赏两岸夜景。游船会经过黄埠墩,虽然不能登岛,但可以在船上远眺,感受其历史韵味。下船后,可以步行参观水仙道院、中国丝业博物馆等景点,深入了解无锡的运河文化。
无锡古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水上通道,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无数历史传奇。清名桥和黄埠墩,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