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寒小妙招,远离颈动脉血栓!
冬季防寒小妙招,远离颈动脉血栓!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颈动脉血栓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颈动脉血栓可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因此,掌握冬季预防颈动脉血栓的小妙招至关重要。
为什么冬季易发颈动脉血栓?
冬季是颈动脉血栓的高发季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气温寒冷:低温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尤其是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的人群,更容易形成血栓。
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季人们活动量减少,饮水量不足,导致血液流速减慢,黏稠度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显著提高。
饮食习惯改变:冬季人们倾向于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红肉等,这类饮食会升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实用预防小妙招
1. 保暖是关键
重点保护头颈部:外出时务必穿戴好帽子、围巾,避免寒冷刺激血管引发痉挛。特别是对于“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应避免颈部受到压迫或刺激。
合理穿衣: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多层薄衣物叠加,既保暖又便于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
2. 健康饮食
清淡饮食:冬季饮食应注重清淡与营养均衡,推荐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动物油和高糖食品,减少血管负担。
充足水分:每天保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避免血液过于黏稠。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分次适量饮用。
3. 适度运动
选择合适时段:冬季运动应避开清晨和夜间低温时段,建议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
适度运动:推荐快走、瑜伽、太极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运动累计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控制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注意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4. 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6-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整,减轻心脏负担,维持血压稳定。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管理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过度激动和焦虑,这些都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按照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需警惕
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是颈动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除了遵循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监测指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补充有益营养素:如Omega-3、辅酶Q10等,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自行随意补充。
避免烟酒:烟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识别早期症状
颈动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包括:
- 头晕目眩、恶心难耐
- 视物模糊、重影或视野丧失
- 面部表情不对称、口角歪斜
-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
- 言语不清、说话困难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2小时,脑卒中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3-4.5小时。
冬季虽然寒冷,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颈动脉血栓的风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起度过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