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洛阳牡丹展在魏家坡古民居惊艳亮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洛阳牡丹展在魏家坡古民居惊艳亮相

引用
腾讯
3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4A01SCW00
2.
http://art.china.cn/tongzhi/2024-04/11/content_42752013.shtml
3.
https://urbanlab8.com/newsinfo/913925.html

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而最近在魏家坡古民居举办的“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展览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该展览由左靖和彭嫣菡策划,在这座豫西一带罕见的清代建筑群落内展出,通过水墨、木版画、油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牡丹文化的全新审美方式。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探讨了“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的转化,还打破了高雅与民间的界限,让观众在欣赏牡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一次创新尝试。

01

创新性的展览

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十五位艺术家及一位民间收藏家参展,展览的形式与媒介包括水墨、木版画,油画,还包括了观念摄影、动态影像,以及基于3D图形与计算机的跨媒体作品。最终,通过展陈设计的出色工作,将作品与豫西民居院落融合,转化为多维、丰富的空间装置。

艺术家们各展其能,他们的作品或探讨“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的转化,或将高雅与民间的界限打破,使其回到文化与媒介历史的普遍场域之中。当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叙事与工艺等互为对应关系的线索徐徐展开,牡丹的艺术形象就此延展出去,衍生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和意义。

02

古民居与现代艺术的对话

魏家坡古民居,位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区,是豫西一带罕见的保存至今的清代建筑群落。受“魏坡·新序”项目的邀请,由左靖和彭嫣菡策划的群展“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近期在魏紫文化中心内展出。策展人将展览这一视觉性的活动纳入了魏家坡古民居的建筑保护与活化再利用之中,并与周边区域的建筑改造与更新项目一齐发力,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之上,创造出一座崭新的文化生活目的地,并为河洛之间地方文化的再造与复兴,作出一些崭新的尝试与努力。

“魏坡·新序”项目是扎根于洛阳魏家坡古民居的地方创生与复兴计划,由Local本地策划、场域建筑进行设计,并由Localand、左靖工作室、碧山工销社等多个合作机构参与。首个“游春大集”包含了多个艺术与文创空间的入驻,并由一系列主题各异的展览、论坛、Pop-Up商店及市集活动等组成。

03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牡丹新编”重在一个“新”字,突出“新意”“新作”与“新感受”,探索在传统的牡丹文化展览之外,新的审美方式发生的可能。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十五位艺术家及一位民间收藏家参展,展览的形式与媒介包括水墨、木版画,油画,还包括了观念摄影、动态影像,以及基于3D图形与计算机的跨媒体作品。最终,通过展陈设计的出色工作,将作品与豫西民居院落融合,转化为多维、丰富的空间装置。

艺术家们各展其能,他们的作品或探讨“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的转化,或将高雅与民间的界限打破,使其回到文化与媒介历史的普遍场域之中。当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叙事与工艺等互为对应关系的线索徐徐展开,牡丹的艺术形象就此延展出去,衍生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和意义。

04

展望未来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展览现场,2024年5月。出品机构:华创永道,视觉设计:朱凌志,展陈设计:再造新生。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展览现场,2024年5月。出品机构:华创永道,视觉设计:朱凌志,展陈设计:再造新生。

营造“地方”与展示“地方”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唐宋时起,牡丹就与洛阳这座城市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特有的自然博物与文化史上的意义,使其成为河、洛地区为中原文明供给养料的物证,更是认识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的一脉有趣线索。无论是在高雅艺术还是民间工艺之中,牡丹都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象征寓意。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在5号展厅前亭展出作品《惜春》,摄影:刘才龙,后期:傅睿祺,2024年。

13号展厅包含了艺术家冰逸的纸本水墨《丹瀑图》,艺术家董文胜的摄影《大金粉》(以立轴装裱)与书法,以及以牡丹为研究主题的国内外艺术出版物,2024年5月。

由于长时间扎根乡村、乡镇和县域,左靖工作室策划的展览常常需要以创造性的方法,完成在地方的各类文化项目委托。在过去的十年间,对于县域范围内的文化发掘,工作室开创了“乡村考现学”系列,第一个展是2020年在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开幕的“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今年5月,这个系列的第二个展“乡村考现学:宁化客家的源流、风俗和匠作”将在福建宁化县沿溪村的清代民居甯家大院举办。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与风度”,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河南修武大南坡村,2020年9月。摄影:朱锐

“乡村考现学:宁化客家的源流、风俗和匠作”,甯家大院,福建宁化水茜镇沿溪村,2024年5月。海报设计:马仕睿

“考现学”意味着在乡村展览的一种工作方法,“考”是以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学习与观察的谦恭心态,缓慢地参与乡村走访和文献爬梳的点滴;“现”则是过去的总和集合于当下,所形成的乡村社会的各个复杂而特殊的面向,“乡村考现学”后面展开的则是经调研后提炼出的有关县域文化的关键词,侧重于“历史长河”中的乡土文化在当代的解读和传承。

“共振村声”戏台成为了河南修武大南坡村(2021年)以及洛阳魏家坡村(2024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建筑设计均由场域建筑完成。

“共振村声”戏台成为了河南修武大南坡村(2021年)以及洛阳魏家坡村(2024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建筑设计均由场域建筑完成。

2022年6月28日,应多年合作伙伴宋群的邀约,策展人左靖第一次去魏坡,也是第一次到洛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洛阳是中国人的原乡——神秘性和神圣性兼具,一个永远处在想象且无法到达的地方,尽管策展团队尤为珍视这次展览的机会。但是,左靖仍然认为,作为外来者,他们还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洛阳。

策划“牡丹新编”展览,或许是认识洛阳的其中一站。由于魏坡新序与洛阳城所特有的文化物产资源,作为“艺术物(Art Object)”的牡丹被设定为展览叙述的主要对象,而这道半命题的前后留白则是留给策展团队的理论与想象空间。在调研的前期,策展团队发现洛阳牡丹博物馆已经在植物品种、经典人文、历史以及牡丹与这座城市之间的深厚文化渊源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这让他们意识到,对于一个体量中等的当代展览而言,如何着眼于“故事新编”,以全新的方式去处理牡丹这一视觉文化符号,才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在长达一年多的筹备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策划方案亦不断发生着变化。参展名单亦在破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并最终完善。其中既有策展团队多次合作的艺术家,也有因对牡丹这一主题持续深入的探索而聚拢的新面孔。无论是以油画、水墨、木刻、设计、影像还是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媒介,他们的创作始终秉持着更加当代与开放的姿态,使得展览呈现出可以容纳不同视觉语言的能力。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包含17个展厅,上图参展艺术家及作品:黄清穗《纹藏·牡丹》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包含17个展厅,上图参展艺术家及作品:陈栋帆《木板》系列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包含17个展厅,上图参展艺术家及作品:冰逸《丹瀑图》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包含17个展厅,上图参展艺术家及作品:洪磊《牡丹亭》《我梦见蒙元入侵江南后的第一个春天(桃花、芍药、梅花)》,

“名物、通感与造艺:牡丹新编”包含17个展厅,上图参展艺术家及作品:艾瑞(Arie Kishon)《沏》(Infusion)

希望“牡丹新编”可以生产出可供当下传播的地方文化内容,提炼出具有清晰识别度的地方文化象征,从而为地方叙事的再次启动服务。

从“白盒子”到“黄盒子”
十九世纪以来,现代美术馆空间通常被定义为白盒子(White Cube)——纯粹、明亮、中性,是一种客观规范的空间。2006年9月,在上海青浦区小西门一个古镇民居的建筑群落里,策展人高世名、张颂仁和艺术家胡项城为应对“白盒子”而提出了一系列的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计划,他们认为传统民居是中国文人书画精神的空间载体,当代艺术应该与传统民居发生有趣的碰撞,以此来探讨一种别样的空间意义的可能性。为对应白盒子,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空间被称为“黄盒子”。

“白盒子”是因应欧美现当代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