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黔东南苗侗村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黔东南苗侗村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人民网
13
来源
1.
http://gz.people.com.cn/n2/2024/0722/c344113-40918994.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13840
3.
https://www.imsilkroad.com/p/520869.html
4.
https://www.gzrd.gov.cn/gzwh/202408/t20240823_85454356.html
5.
https://www.cnfyblh.com/exhibition/319.html
6.
https://www.huain.com/article/sheng/2024/0510/2689.html
7.
https://www.cssn.cn/ztzl/ztzl_skwzg/ggfy/jyyj/byys/202403/t20240318_5738930.shtml
8.
http://gz.news.cn/20240510/508e6a86eea7402bb5afedae88751c5d/c.html
9.
https://zhuanti.mct.gov.cn/xcss2024_xcygj/guizhou/detail/7182.html
10.
https://www.cnfyblh.com/exhibition/17.html
11.
https://www.guizhou.gov.cn/dcgz/rwgz/fybhhcc/202407/t20240710_85083889.html
12.
https://m.csmes.org/show-9-144201.html
13.
http://www.xx56.cn/dongzu/3635.html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苗族的精美刺绣到侗族的天籁大歌,从芦笙舞的欢快节奏到萨玛节的庄重仪式,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苗侗民族的艺术才华,更凝结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01

苗绣: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在黔东南的苗寨里,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种独特的刺绣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的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苗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从龙凤呈祥到蝴蝶妈妈,从日月星辰到山川河流,每一针一线都在诉说着苗族先民的迁徙故事和生活智慧。

近年来,苗绣走上了国际时尚舞台。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曾将苗绣元素融入高级定制服装,让这门古老的手艺闪耀在国际T台上。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石传英,更是将苗绣带到了法国、德国等国家,让世界领略到苗绣的魅力。

02

芦笙舞: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伴随着芦笙的悠扬旋律,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芦笙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最早出现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在黔东南的苗寨里,芦笙舞不仅是节日庆典的重头戏,更是社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舞者们身着盛装,手持芦笙,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芦笙舞的动作多模仿劳动场景和动物姿态,如“斗鸡”“斗牛”“插秧”等,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03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多声部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多声部结构和自然和谐的音色,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爱情故事、自然风光等多个方面。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所也十分广泛,既可以在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场合演唱,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家庭聚会中演唱。

近年来,侗族大歌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不仅在国内外的音乐节、艺术节上频频亮相,还被改编成现代音乐作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04

侗族服饰:流动的彩虹

侗族服饰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工艺而闻名。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侗族服饰有近100种不同的样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榕江“七十二寨”和黎平“四十八寨”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精心操作。侗族服饰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如花草、鸟兽、云纹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05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黔东南州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0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4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13人。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州共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23所。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此外,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文化内涵流失等。

面对这些挑战,黔东南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另一方面,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非遗文化,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黔东南苗侗村寨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苗侗民族的艺术才华,更凝结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新时代,这些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