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座让“海上大熊猫”安居的城市
厦门:一座让“海上大熊猫”安居的城市
近日,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清连续多日在厦门海域拍到中华白海豚出没,种群结构良好,包括幼崽、青壮年及老年个体。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成果,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这片蓝色家园。
“海上大熊猫”的厦门故事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厦门,这些海洋精灵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今的80多头,成为全国少有的能在城区海域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地方。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厦门持续不断的保护努力。1997年,厦门市正式成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又与其他保护区合并升级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及其团队,每月都会在厦门湾巡弋,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科研记录。他们给每一头观测到的中华白海豚都建立了详细档案,记录着它们的活动轨迹,为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从污染到美丽海湾的蝶变
厦门同安湾的蜕变,是这座城市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同安湾水质持续提升向好。2024年,同安湾2个国控点位海水水质均达到二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下降至0.225毫克/升、0.021毫克/升,降幅分别为47.67%和54.35%。集美、高崎水质净化厂尾水达到地表水类Ⅳ水质、城镇一级A,主要入海溪流东西溪入海断面水质达到Ⅲ类,110个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实现晴天不排污,海漂垃圾覆盖度0.12‰,达到“清洁”水平。
绿岸比邻 “鱼鸥翔集”生机勃发
多年来,同安湾修复沙滩83.2万平方米,种植红树林湿地110.5公顷,保护修复自然岸线达到22.4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物种总数增加2.4倍,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栗喉蜂虎观测数量从保护区成立前不到300只增加到现今超3000只,成为栗喉蜂虎在闽南地区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今的80多头,成为少数在城区就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科学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厦门模式
厦门的海洋生态保护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关键在于科学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有机结合。
在科研监测方面,厦门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通过高清摄像头、声波监测和无人机等多种高新技术手段,对中华白海豚进行24小时立体监测。同时,科研人员还建立了详细的个体识别档案,通过背鳍形状、缺口以及身体上的斑点或斑块等特征,区分每一头独特的个体。
在系统治理方面,厦门坚持陆海统筹,从源头到末端全方位推进。实施“三个一百”行动,新改扩建水质净化厂,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创新建立“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机制,被生态环境部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向全国推广。
从厦门经验看海洋生态保护未来
厦门的实践证明,科学保护和系统治理是海洋生态保护的关键。通过建立保护区、实施科研监测、规范海洋工程、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同时,厦门的经验也表明,海洋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从企业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厦门的海洋生态保护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科学保护,持续投入,就一定能让“海上大熊猫”在更多地方重现身影,让我们的海洋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