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屠杀到复兴:以色列博物馆讲述犹太民族重生之路
从大屠杀到复兴:以色列博物馆讲述犹太民族重生之路
1月27日是国际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日前,以色列亚德·莫尔德凯“从大屠杀到复兴”博物馆的CEO西格尔·瓦努努·加迪什与教育部负责人诺法·什姆希访问中国,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启了两国在历史记忆与教育方面的深度交流。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讲述了那些犹太幸存者的故事,他们如何在上海重建自己的生活,以及上海如何影响了他们。这些故事非常感人,让人感到充满希望,”加迪什表示,双方将展开合作,探索两种历史叙事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应对危机的策略。
一座特殊的博物馆
亚德·莫尔德凯“从大屠杀到复兴”博物馆成立于1968年,位于以色列南部的一个同名基布兹(集体社区)内。这个社区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华沙犹太区的民族英雄莫尔德凯·阿涅莱维奇而命名的。
博物馆的叙事并不止于1945年大屠杀的结束,而是延续到战后犹太人的重建历程。“我们的博物馆讲述的故事关于反抗和复兴,关于领导力与希望的价值,”博物馆教育部负责人什姆希说。
博物馆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以展品为中心,而是通过教育者讲述个人故事来传递历史。“我们相信,个人故事是连接学生、儿童与历史事件最好的方式。你可以了解600万犹太人的故事,但是一个具体人物的故事更容易让人记住,也更加触动人心。”
从苦难到复兴
在大屠杀期间,纳粹及其盟友谋杀了600万名犹太人,摧毁了欧洲数以千计的犹太社区。然而,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并没有摧毁犹太民族的精神。正如博物馆所展示的,犹太人不仅在苦难中寻找生存的意义,更在战后积极重建生活。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在被解放后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并提出了著名的“意义疗法”,主张“如果你知道为什么而活,你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大屠杀后的犹太人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安全、独立的生活,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一共识推动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摆脱弱势地位的家园。
永不遗忘,面向未来
联合国在2005年将1月27日定为犹太大屠杀国际纪念日,这一天正是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日。据统计,仅在奥斯维辛一地就有约110万人被杀害,其中九成是犹太人。
不同国家以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一历史。以色列的犹太大屠杀与犹太英雄纪念日在4月,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隔离区的大起义。德国则从1996年开始将1月27日定为纪念日,悼念所有纳粹暴政下的死难者。
“纪念也是为了保障未来。纳粹灭绝营的悲惨起源于仇恨、歧视和反犹主义。牢记悲剧的根源有助于如今的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这样说道。
亚德·莫尔德凯博物馆的访问之旅和国际合作,正是在提醒世人:历史的记忆不应只是伤痛,更应成为推动人类走向和平与理解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