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来自青藏
赵人来自青藏
“赵”这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个姓氏,更是一个曾经辉煌的诸侯国的国号。然而,“赵”的原始本义在汉语中早已消失殆尽,其真实含义究竟为何?本文将从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赵”字的起源及其与青藏高原的关系,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秘密。
首先说明,这个“赵人”不是指今天所有姓赵的人,而是指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其创建者和拥有者,他们并不姓赵,而是姓嬴(yíng)。
后来,这个国号又出现两次,就是东晋末期匈奴族刘渊建立的“前赵”(304年~329年),及随后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319年~351年)。由此可见,对古羌藏类游牧民族来说,此“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名号。那么,春秋战国的赵人是否与他们一样,也是游牧民族背景呢?答案是肯定的。
“赵”的原始本义在汉语中早已消失殆尽。繁体字“趙”,由“走”和“肖”组成,《说文》曰:“趙,从走,肖声,趋趟也。”这是说不通的。因为“肖”无法成为它的声旁,读音牛头不对马嘴。本义如果仅是“趋趟”(去、走)的话,难以想象会成为国号。因为国号都有神圣的含义,必包含有信仰信靠之类内容,以及与等级地位有关的东西,普通行为动词是无法成为国号的。
史载,赵人与秦人同祖同宗,秦始皇嬴政又名“赵政”,但他们很早就离开故土向东迁徙了。先是游牧于阴山以南地区,依附于势力强大的晋侯,为晋王属下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享有“大夫”之地位。到公元前376年,发生“三家分晋”事件,曾为春秋霸主的晋被韩、赵、魏三大夫瓜分,各自建立了王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春秋”的终结和“战国”的开始。再后来赵国灭了中山,疆土至于极盛。与此同时,西垂的秦国也在快速崛起,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袭破,坚持6年之后,最终灭亡了,享国祚共181年。就是说赵国是被“堂兄弟”秦人所灭。
既如此这个“赵”的原始本义应该到青藏高原上去找。正是按照这个思路,笔者在西藏苯教文献中找到了它。
笔者发现,这个“zhao”(赵)在古藏文中有数种写法。这也不奇怪,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最初是很不统一的。藏文的特点就是同一个读音可以有不同的拼写方式。
首先,它是古藏人的一个自称,写作འབྲོ་ (ncho),也作姓氏用。对此《藏汉大辞典》说其义有三:“西藏地名。古称藏人,居住藏地的人。吐蕃大臣之姓氏。”
例如,吐蕃时代有两位宰相,一名“赵·穷桑倭儿芒”(འབྲོ་ཅུང་བཟང་འོར་མང་),一名“赵·赤苏热夏”(འབྲོ་ཁྲི་གཟུ་རམ་ཤགྶ་)。其同源异字འབྲོག་ (nchog),读音相同,意为走、去、到旷野游牧。此外,它在苯教神话中指一种女魔。
但最主要的写法是 **འགྲོ་ (ncho)或 འགྲོག་ (nchog)**,读音相同,意为“去、走”,更重要的是还有“结伴、联合、亲近、变成”之义,总之是“联合起来,前去干大事,成为战胜者”之义。
此外,这个表示行走的藏文还有“将会、成为”之义,例如把“六道众生”叫作“赵巴”(འགྲོ་བ་ ncho ba),因为它们都按照各自的姻缘业力注定而来、转化而成。
上述这些含义,笔者发现,都体现在了“趙”的造字方式中:
金文与篆文“趙”的不同写法
注意,里面都有一个“止”,原本代表征服,同时也有“行、走”之义,而在就是“赵” (འབྲོག་ nchog)的两个基本含义。古汉语字典中仅保留了“行走”(趋趟)之义,但现代含义中已经不用。
这个“肖”(ཤོག་ xoo)不是声旁,藏文是指部落集团,也是“同族同类、声气相同之人”的意思。因为要想干大事,一个人是不行的,须联合许多人一起去。而能联合起来的必是同类同族、声气相同的人。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会意字。
“赵”与“造”是同源字,同名异写而已。赵人的始祖就叫“造父”。但后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读音也出现细微差异。笔者以为这是后来韵书人为定音的结果。但“造”仍保留着“行、走”之义,并且还保留着“赵”已没有了的“建立”之义。
因为这种远征一旦成功,参与者就都成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一个新的奴隶制王国出现在那里。干这种大事虽然风险极大,但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古代游牧民族都愿意为此冒险一搏,死而无憾。而华夏文明就是在这种故事反复出现、层层累积的结果。
就是说“赵”的原始本义中蕴藏着华夏文明如何起源的秘密,真实场景和源头何在的信息!
其实世界上任何古文明,都不是在莺歌燕舞、一派祥和中诞生的。乃是由人性决定了的。人类从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走来。即使是代替了“肖”的“×”,原本也表示杀伐,例如河南临汝仰韶文化彩陶缸斧钺的柄部,就画有这个符号。
赵姓的“望郡”,即祖宗从来之地、死后回归之所,也明确地指向西方。一般认为是天水、敦煌、酒泉三郡。但“赵”的读音来源在告诉我们,赵人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上。
历史上赵人有过的迁徙路径图
上图中间的“合作”(གཙོ་ h-zo 或 གཙོས་ h-zo)是汉字注音,意为“为首、为主”,也是对君王和首领的称呼。
笔者以为,赵人最可能的出发地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一带。那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遥远史前时代起,从高原深处涌出的古羌藏类游牧民族,通常会在这个地带逗留发展一段时间,而后再迁徙而去,乃是有大量考古证据佐证了的。这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人文、地理形成的合力在起作用,笔者称之为“自西向东的迁徙压力”。
有此推测还因为合作市一带,从宋代起就存在一个叫“赵土司”的地方王国。据记载出自吐蕃赞普之后,青唐王朝创建者唃厮啰的孙子。这个政权的奇特之处是历金、元、明三代,一直统治着该地区。由此可见,这里是“赵文化”特别深厚的地方。
赵国被消灭不久,秦宗室“赵佗”便率部南征,最后,在岭南地区建立起了疆域包括越南北部的“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前111年)。其实,他们是以“赵”为号的。只是中原王朝只用地域来指代,否则就有平起平坐之嫌。但“赵佗”的古羌语本义就是“赵人之王、赵国之主”。如此,他才会把“番禺”改为“佗城”,就是“王城、首都”的意思。藏语的“陀”(ཐོག་ tog)指国王或首领。
传说赵佗活了一百多岁,光在位就有81年。着显然是讹传。古人寿命都很短,特别是国王享年就更短了。例如,元代的皇帝,平均在位不到8年。这81年中不知换了多少代,因使用同一个名号,都叫“赵佗”,才被混淆成一个人了。
我们有理由推测,这种遥远奔袭,建立地方王国的故事,远古以来,在中国范围内,已经无数次发生过了,只是大多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