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庆两江小渡:百年记忆里的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庆两江小渡:百年记忆里的文化传承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6846434_120011544
2.
https://m.sohu.com/a/824977155_121924581
3.
https://m.sohu.com/a/824749494_121956422/?pvid=000115_3w_a
4.
https://www.dahepiao.com/jingqulvyou1/20240411249131.html
5.
http://www.k1u.com/trip/182348.html
6.
http://wap.cq.gov.cn/ywdt/jrcq/202410/t20241028_13743006_app.html
7.
https://m.cq.bendibao.com/tour/146203.shtm
8.
https://www.cq.gov.cn/ywdt/bmts/202409/t20240923_13651063.html
9.
http://www.k1u.com/trip/182350.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5%BA%86%E5%B8%82
11.
http://www.84228888.com/line/6243546.shtml

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两江交汇处,一艘艘轮渡穿梭于江面,承载着百年记忆与文化传承。作为重庆独特的水上交通方式,两江小渡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成为了展现重庆魅力的重要窗口。

01

百年轮渡:从水上交通到城市名片

1938年1月1日,重庆第一条轮渡航线——储奇门至海棠溪正式开通,这标志着重庆轮渡事业的开端。当时的重庆轮渡公司一穷二白,连船只都是租借的。首条航线开通时,公司向民生公司租借了两艘木质轮渡,还向海棠溪义渡事务所借了两艘趸船。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大后方的人口突增,轮渡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1939年5月至1941年7月间,日军大轰炸导致多个码头和轮渡被炸毁。1942年,随着迁往南岸躲避空袭的过江客流剧增,重庆轮渡与民生公司合作,增加运客量,以便及时疏散居民。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重庆轮渡达到鼎盛时期。每天从早上5:30到晚上10点,码头上总是排起长龙。菜贩、生意人、上学的孩子……各种人群熙熙攘攘。一条船只能坐200多人,为了增加载客量,有时还要绑一个驳船。据统计,当时平均每天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02

老重庆人的集体记忆

对于老重庆人来说,轮渡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那个没有大桥的时代,轮渡连接着城市的两岸,承载着人们的日常出行。它见证了无数重庆人的喜怒哀乐,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以前我们上班、上学、走亲戚、做生意,都离不开轮渡。”在轮渡上工作了40多年的重庆市客轮有限公司调度员陈德明回忆道,“码头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凌晨4点多就开始热闹起来,整个码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03

转型升级:从交通到旅游

进入21世纪,随着一座座大桥横跨江面,以及陆路交通网络的完善,传统的轮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功能。到2010年左右,只剩下一条朝天门至野苗溪的航线还在运营。

然而,重庆轮渡并没有就此消失。近年来,随着重庆成为旅游热门城市,轮渡以新的姿态重新兴起。2019年,“朝天门—弹子石—江北嘴”轮渡航线恢复运营,并在2021年升级为“两江小渡”品牌航线。

现在的两江小渡从洪崖洞出发,途经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终点为弹子石老街,全程约15分钟。游客可以在船上欣赏洪崖洞、重庆大剧院、朝天门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感受重庆独特的山水魅力。

04

创新发展: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重庆轮渡正在谋求转型升级。按照规划,重庆将开行更多的轮渡航线,打造码头游客集散中心,将轮渡从单一客运升级为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江上移动文化空间。

“未来的轮渡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文化载体。”重庆客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将轮渡打造成集音乐、市集、文创、聚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江上移动文化空间,让游客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重庆的传统文化。”

从水上生命线到城市名片,从交通功能到文旅融合,两江小渡见证了重庆的百年变迁,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未来梦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两江小渡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