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食物链看生态保护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食物链看生态保护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关注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探讨食物链和生态链的重要性,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但也包括物种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还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湖泊、森林、沙漠和农业景观等。其组成部分:人类、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多种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例如:鱼类为近30亿人口提供了20%的动物蛋白;超过80%的人类膳食来自植物;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多达80%的人口依靠植物制成的传统草药来获取基本的医疗服务。
食物链与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途径。一个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可能是: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狐狸被鹰吃。每个物种在食物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如果某个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例,浮游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被浮游动物食用,浮游动物又被小鱼食用,小鱼再被大鱼食用,最终大鱼可能成为鲨鱼的食物。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扬子鳄保护案例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物种,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被称为长江“活化石”。近年来,安徽省南陵县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扬子鳄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然而,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保护区内存在非法捕捞现象,这不仅直接威胁扬子鳄的生存安全,也破坏了其生存条件。此外,“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严重威胁扬子鳄的食物链安全,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甚至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针对这些问题,南陵县检察院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推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清理非法捕捞工具、加强外来物种防控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保护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尽管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但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自1970年至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栖息地退化和丧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入侵是主要影响因素。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数据显示,近一半迁徙物种的数量正在下降,超过五分之一濒临灭绝。而“昆蒙框架”确立的“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目前进展缓慢,仅有2.8%的海洋被评估为“可能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昆蒙框架”实施倡议、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昆明基金)等引领国际合作,正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今年1月,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围绕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4个优先领域部署了27个优先行动和75个优先项目,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第一个完成更新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肖梅克在出席COP16“中国角”开幕式时表示,中国担任COP15主席国6年间,不仅大力推动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通过昆明基金等为全球合作提供重要支持,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
结语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食物链的角度看,每一个物种都不可或缺,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减少过度开发,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