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热展:三星堆文化震撼亮相上海博物馆
春节热展:三星堆文化震撼亮相上海博物馆
今年春节,上海博物馆东馆推出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展览之一。该展览展示了大量来自三星堆遗址的独特青铜器、金器和玉器,吸引了超过18万观众前来参观。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蜀王国璀璨的青铜文明,还体现了三星堆在文化交互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融合创新。此次展览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三星堆神秘文化的热议。
展览盛况空前,文物阵容强大
自2月2日启用以来,上海博物馆东馆每天的预约量已从原定的八千人扩容到了一万人。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展热情,馆方从大年初三(2月12日)开始延长开放时间至21时。据统计,春节期间,上博东馆接待参观人数将近9万人次,观众总人数维持在日均近两万人次。
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8家文博考古单位的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最全体系的阵容。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包括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青铜猪鼻龙、竖披发青铜人像、青铜大面具、青铜长发跪坐人像、青铜神兽等。
标志性文物亮相,展现古蜀文明魅力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这棵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被认为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的宇宙观。神树上装饰有十只神鸟,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若木”等神话传说相呼应,展现了古蜀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
另一件重要展品是金杖,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重达463克,是目前中国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金器。金杖上刻有精美的人头像及鸟、鱼等图案,象征着权力或宗教意义。
创新性与融合性: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三星堆文化最令人感到神秘和震撼的地方就是以青铜神树、祭坛和各种神灵动物组成的祭祀神灵系统,以及由高大的青铜人像、各种发式的青铜人头像和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组成的祭祀人物系统。二者之间的结合构成了古蜀人对天地山川、祖先神灵祭祀的历史场景。
古蜀文明的宗教观念与同时期的中原文明略有差异,中原文明更强调祖先崇拜的重要性。太阳崇拜在古蜀文明的思想观念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且通过青铜器表现得相当直观和具体,这是古蜀文明的一个主要创新处。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多棵青铜神树,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山海经》等文献所载的“扶桑”、“若木”、“建木”。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气势磅礴、威严神圣,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与浓郁的宗教色彩。中原文明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并不崇尚对偶像的制作。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无疑是继承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造像传统,并将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以来长江流域普遍盛行的巫觋制度推行到一个鼎盛阶段,这是古蜀文明又一个主要创新处。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三星堆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创新性和融合性。古蜀文明汇聚了来自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诸多族群和文化因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体系之中带来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文化因素。这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弥久历坚、生生不息。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痕迹。例如,一些玉器的形制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相似,表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还体现在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等方面。
展览意义:让文物“活”起来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古蜀文明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通过这些珍贵文物,观众可以感受到古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推出了系列讲座、导览和教育活动,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古蜀文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促进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我们明白,文明的多样性才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