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工智能引爆智能制造与智慧医疗
2024年人工智能引爆智能制造与智慧医疗
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被誉为AI应用元年。从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到多模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领域,AI的应用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AI应用元年的突破
2024年1月,Neuralink宣布成功为首位人类患者植入脑机接口芯片,这项由机器人完成的手术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篇章。随后,三星发布的Galaxy S24系列手机集成了多项AI功能,包括智能拍照辅助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标志着AI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进一步普及。
在生成式AI领域,OpenAI于2月推出了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根据文字描述生成高清视频。谷歌则发布了Gemini 1.5 Pro,实现了100万token的上下文长度输入,显著提升了多模态处理能力。
3月,英伟达推出了性能更强大的B200 AI芯片,为生成式AI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了更强的算力支持。同时,欧洲议会通过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
智能制造:效率提升的新引擎
在智能制造领域,AI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例如,通过预测性维护,AI能够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在质量检测环节,AI视觉系统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缺陷检测,提升产品质量。
此外,AI还在优化生产流程、能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尚未找到2024年最新的具体案例,但这些应用已经在全球多个制造企业中得到验证,显示出AI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智慧医疗:AI赋能的十大创新
在智慧医疗领域,AI的应用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2024年7月,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典型案例”中,医疗医药领域共有10个案例入选,展现了AI在医疗领域的多样化应用。
临床试验患者招募与数据质控
医渡科技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利用大数据+大模型技术打造智能筛选系统。该系统为肿瘤类项目平均节省88.5%人工筛查成本,非肿瘤类项目平均节省69.8%人工筛查成本。同时,AI自动扫描技术还能发现临床试验数据质量问题,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率。
儿童就医服务升级
APUS医疗大模型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落地,围绕知识库构建、智能诊疗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服务。自4月全面上线以来,该系统已为数以万计的患者提供了精准的健康咨询服务、个性化治疗推荐等,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状况。
超声影像智能化
北京医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YiZhun Ultrasound GPT,基于多模态数据打造的超声医学大模型,赋能超声影像智能化升级。该技术能够更快速、更多维度地拓展动态实时超声AI应用场景,提升诊断和治疗效率。
门诊病历生成系统
云知声基于山海大模型开发的门诊病历生成系统已在北京市友谊医院投入使用。该系统能够智能筛选与病情无关的对话,自动抓取关键信息,生成符合规范的病历,大幅提升了医生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降本增效
天士力医药集团与神州数码合作,引入神州问学平台。通过不同底层算法管理各个领域,包括慧决策、慧财报、慧审计等模块,实现了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认知功能障碍诊疗
脑动极光联合多家机构研发的“基于大模型的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辅助诊断、大规模智能化推送干预等,让患者自主完成进行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干预训练,在提升诊断效率同时弥补医务人员缺口。平台借助AI+虚拟人的交互技术使得患者能够独立完成测评,突破了常规医生/护士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一对多的高效服务。AI判读通过与头部医疗机构判读的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确保了诊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此外,平台还运用了个性化的AI干预技术,基于近千万人次的认知训练数据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每天从上百万候选训练组合中为用户精准推荐最适合的训练任务组合。该平台已应用于100余家头部医院。
医院智慧化建设
数坤科技自主研发的ShukunGPT多模态数字医生已在多家医院投入使用。该系统在全球最大的中文医疗评测榜CMB中排名第一,并在北京市科委举办的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药物研发提速
百度与北京市计算中心合作,利用文心生物计算大模型对药物虚拟筛选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和过滤,显著提高了药物研发效率。
基因治疗创新
百图生科与博腾生物合作,开发AAV载体设计并拓展AI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双方借助生命科学大模型的能力,加速AAV载体的设计。
医保服务优化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首都信息医保数字人”,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能够为参保企业和市民提供医保政策解读等服务,提升了百姓就医满意度。
未来展望:AI将达到人类水平?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多位专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预测。马斯克认为,2025年AI将比任何人类个体聪明,2029年将超过所有人类。未来学家Ray Kurzweil也预测,到2029年AI将达到人类水平的智能。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则表示,从某些定义来看,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在五年内实现,但要达到真正的AGI仍需数年时间。他认为,当前AI系统虽然在识别和感知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多步推理等复杂任务上仍显不足。
尽管AI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解决。同时,如何确保AI技术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避免技术鸿沟的扩大,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总体而言,2024年作为AI应用元年,见证了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优化了服务质量,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福祉。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AI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审慎对待AI发展带来的挑战,确保其健康发展,真正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