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靖江排骨价破30元!还能实现猪肉自由吗?
于都、靖江排骨价破30元!还能实现猪肉自由吗?
近日,江西于都和江苏靖江的排骨价格相继突破30元/斤,引发当地市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难以接受如此高昂的价格,纷纷感叹“吃不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局部地区的市场变化,更折射出全国猪肉价格的整体走势。
全国猪肉价格:涨后下滑的2024
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监测,2024年全国猪肉价格呈现明显的先涨后跌走势。截至12月27日,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交易均价为20.23元/公斤,较年初上涨10.24%,但较年内高点下滑25.55%。年内最高点出现在8月16日,达到27.17元/公斤,而最低点则在1月12日,仅为17.57元/公斤,最大涨幅达54.64%。
这一轮价格波动背后,是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从供应端来看,2024年生猪出栏量减少,导致屠宰量同比下降13.64%。同时,生猪宰后均重为93.00公斤,同比微降0.05%,处于2018年以来的高位水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24年全国猪肉产量预计为5337万吨,同比减少7.89%。
然而,尽管产量下滑,猪肉供应仍处于相对充足状态。数据显示,12个主要批发市场到货量累计667.40万头,同比减少5.58%。虽然降幅有限,但在供应减少的背景下,猪肉价格有所上涨。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猪肉价格虽同比上涨,但仍处于近五年平均值以下水平,接近最低值。
2025年展望: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下行
展望2025年,猪肉市场的供需格局或将发生新的变化。从供应端来看,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呈现止跌回升态势,且生产效率提升,预计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进一步增加。叠加2024年多数时间养殖端处于盈利阶段,饲料价格处于低位,生猪养殖出栏体重维持高位,卓创资讯预计2025年猪肉产量将增至5620.01万吨,同比增加5.30%。
从需求端来看,预计2025年猪肉消费量为5423.60万吨,同比微增0.71%,但增幅不及产量。近年来,受替代品替代效应增强、节日及旺季效应弱化等因素影响,需求短时提振幅度或将进一步弱化。
综合来看,2025年猪肉市场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卓创资讯预计,2025年白条猪肉价格将同比下滑,均价或维持在18.5-19.5元/公斤区间内。
供需博弈:节前市场的特殊景象
年关将至,传统“杀年猪”需求并未如预期般支撑起高猪价。进入2025年以来,国内生猪出栏价格出现连跌局面。洛阳养殖户李详(化名)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计划在农历北方小年(1月22日)开始集中出栏,希望赶在节前最后的需求节点完成销售。然而,市场上生猪出栏的全国均价已降至15.5元/公斤左右,较2024年底的16.5元/公斤明显下跌。
上海钢联生猪分析师王艺霖指出,当前供需博弈激烈,刚需增加的同时,养殖端出栏量也在增加,且短线供应增量大于需求增量,整体趋势仍或向下。北方节前备货虽已开启,但供大于求背景下,反弹空间有限。
成本与利润:养殖端的双重考量
受商品猪价格下调影响,近月来养殖利润逐步降低。截至1月20日,自繁自养日均盈利降至218.18元/头,环比下调8.03%,外购仔猪养殖日均盈利67.85元/头,环比降低21.69%。尽管如此,当前价位下二次育肥补栏积极性依然高涨。洛阳养殖户李详透露,目前仔猪育肥整体成本约为12.5元/公斤,一头猪仍能有四五百元的利润空间。
民生视角:猪肉自由何去何从
面对不断攀升的猪肉价格,普通消费者的感受最为直接。小红书上,不少网友表达了对高价猪肉的无奈:“排骨都快吃不起了,只能买点便宜的猪肉凑合。”“以前一周吃两次红烧肉,现在一个月都吃不上一次。”
猪肉作为我国居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价格波动牵动着民生福祉。从宏观层面来看,猪肉价格的上涨与下跌,背后是复杂的供需关系和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实现“猪肉自由”不仅关乎餐桌上的选择,更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望未来,随着猪肉产量的增加和供需关系的调整,价格有望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但如何在保障养殖户利益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实惠,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