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德经》教你如何清静无为养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德经》教你如何清静无为养生

引用
8
来源
1.
https://zx.httpcn.com/info/html/20241024/ILTBTBAZUYXV.shtml
2.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436366.html
3.
https://www.zhoukou.gov.cn/page_pc/zjzk/zkyx/zkwh/articlea7f78efa51964cae9a46090185752bf0.html
4.
https://zx.httpcn.com/info/html/2024919/ILTBUYTBTBUY.shtml
5.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134982&pageno=2
6.
http://ccsana.org/library/dialogue_paper/9_3_9.html
7.
http://www.zhoukou.gov.cn/sitesources/zksrmzf/page_pc/zjzk/zkyx/zkwh/article3e56e310d271479f913b343e4745300f.html
8.
https://chinalearning.cn/shrkc/204532.html

《道德经》第五十章有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话揭示了养生的真谛:过度追求长生,反而可能加速死亡。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于外在的刻意追求,而在于内心的“清静无为”。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然而,很多人却陷入了过度养生的误区,盲目追求各种养生方法,反而忽视了最本质的养生之道——“清静无为”。

01

清静无为:现代人的心灵良方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刻意作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名利所困,为欲望所扰,心灵难得安宁。而“清静无为”恰如一缕清风,吹拂人们心头的尘埃,指引人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清静”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不仅仅是指外在环境的安静,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清净。道家认为,人心本自清静,只是被外界的纷扰所遮蔽。因此,修养心灵的首要任务,便是去除心中的杂念和欲望,恢复本心的清静。这种清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是在纷扰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不被外界所左右。

“无为”则是道家思想的另一大特色。它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自然、不强行而为的态度。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这些规律,而不是强行干涉。在心灵修养上,“无为”意味着不刻意追求,不勉强自己,而是让心灵在自然的状态下得到滋养和成长。这种无为而为的态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02

实践清静无为:从生活细节做起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实践“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呢?让我们从饮食、运动和起居三个方面来探讨。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名老中医们在饮食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强调,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慎药损谷,顾护脾胃”。中医大家们深知“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养身体,而不是依赖药物。

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这表明脾胃的健康对于整体养生至关重要。在日常饮食中,名老中医们注重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强调五味调和,避免饮食偏嗜。同时,他们还强调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和暴饮暴食。

运动养生:调整功能,开发潜能

在运动养生方面,名老中医们普遍推崇导引吐纳之术。董德懋、阎润茗、路志正等名老中医都深谙导引吐纳之术并持之以恒。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最终治愈了高血压病。董老认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所在之处。”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入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董老说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养病需养神。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裨益。长期坚持,使精气神旺盛,达到祛病的目的。

起居养生:调和阴阳

在起居养生方面,名老中医们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在一天之中亦要如此。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通应,人的起居应符合这一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活动有度。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现代人动不动就冬3个月进补大量的羊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实际上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萸肉等滋阴之品,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阎老认为现代人夜生活,早上又睡懒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不仅如此,阎老艾灸足三里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03

过犹不及:养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提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句话揭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善于养生的人,不是通过外在的防护来避免伤害,而是通过内在的调养,使自己处于“无死地”的状态。

过度养生,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吕氏春秋·本生》中提到:“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这种过度追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在透支生命。

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清静无为”。它要求我们不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不刻意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通过内心的调养和生活的调适,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正如庄子所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圣人出生是顺应天地自然,他们死去也像宇宙万物一样是顺应天地自然的结果。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死去离开就像疲劳后的休息。

04

结语:回归自然,追求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这本是好事。然而,过度的养生追求,反而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于外在的刻意追求,而在于内心的“清静无为”。通过去除心中的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净,同时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而为,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养生带来的益处,实现生命的长久与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