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孝陵:开创明清皇陵格局的建筑杰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孝陵:开创明清皇陵格局的建筑杰作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5%AD%9D%E9%99%B5/751826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6%B8%85%E7%9A%87%E5%AE%B6%E9%99%B5%E5%AF%9D/3294938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SCBM4N055660XJ.html
4.
https://www.sohu.com/a/829678897_121647738
5.
http://bj.news.cn/20240705/5c488e9aead3498b9fd0c5ca9fb21715/c.html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5/14/83523867_1139420471.shtml
7.
https://m.yangshader.com/lswh/17534.html
8.
http://www.xwzf.gov.cn/ztzl/szwl/jyxw/202408/t20240821_4745925.html
9.
http://www.lvwo.com/dest/jiangsu/nanjing/10421.html
10.
https://k.sina.cn/article_7040425891_p1a3a45fa300100p9zu.html
11.
http://www.chinafsx.com/chinafsx/yxzh14.htm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因其宏大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01

独创的建筑布局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最具特色的是开创了“前方后圆”的格局,改变了唐宋时期帝陵的“回”字形格局,这一创新被后来的明清帝陵所继承。

明孝陵的建筑大致分为三部分: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筑有围墙。明功臣墓则呈拱卫明孝陵状,分散在明孝陵四周。

02

精妙的建筑细节

神道建筑

神道是明孝陵最具特色的部分,全长约7.3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设施建筑。

  • 下马坊:面朝东南,为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宽6.7米,高7.7米,横额宽1.3米。原位于今宁杭公路上,后因修建道路,移至今宁杭公路北侧。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

  • 禁约碑:位于下马坊旁,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卧碑,高1.41米,宽5.25米,厚0.43米。碑文有禁约9条,前有序文,楷书阴文。碑额正面浮雕双龙戏珠,碑座须弥座式,四周雕云纹。

  • 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碑高4米,宽1.46米,厚0.67米。碑文楷书“神烈山”三字,碑额上刻“圣旨”二字,边刻“嘉靖十年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及“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侍郎臣张羽立石”。碑身及碑额为一整石凿就。碑下无座,用两条巨石嵌住碑身。原建有碑亭,现已无存。

  •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坐北朝南,有拱门三券,东西长26.66米,南北宽8.09米。中门较大,高5.24米,宽4.15米;两侧门较小,高4.45米,宽3.54米,下部为石制须弥座,高1.58米,束腰部分浅雕椀花,上部砌砖。从须弥座到挑檐石下高4.91米。原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东西两侧有皇墙相接,现均已无存。

  • 四方城:位于大金门北,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四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高8.87米,其中碑额及碑身高6.7米,龟跌高2.08米。碑文2746字正楷,为朱棣所撰,历述朱元璋一生功德。

陵寝主体建筑

  • 文武方门:是陵宫门,主门两侧有掖门,文武官员由此出入。因其顶部平顶过梁式,不同于中间拱券式门洞,所以称方门。又因为祭祀时,文武官员由两侧出入,因此叫文武方门。

  • 碑殿:高大的“治隆唐宋碑”,是1699年康熙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大意就是颂扬,明太祖的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按康熙的命令所刻立。也就是说,此碑,并不是明孝陵原有。

  • 享殿:毁于战火,仅存三层,通高约3米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再看那台基上的,64个大型柱础,以及台基四角的石雕螭首,还有殿前后的,那3道踏垛,笔者不禁感叹,历史总是残酷的,总是充满战争!根据现场的享殿残存的台基可知,原来的,宏伟的大殿,其基础,长约57米、宽约26.6米。

  • 方城明楼:此建筑位于孝陵宝顶正前方,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建筑。方城外用巨型条石所建,长约75米,宽约31米、前高约16米、后高约8米,其底部为须弥座,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拾54阶可出隧道,迎面可见宝顶南墙,再左转走上步道,即可登上方城。

03

石刻艺术的巅峰

明孝陵的石刻艺术堪称明代石雕的巅峰之作。神道上的石刻包括武士、大象、狮子、獬豸、骆驼、麒麟和马等,展现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巨大的石象,成年人站在其面前,犹如孩童一般。而且,其形象虽神秘,却也有几分活泼,很是惹人喜爱。

04

风水理念的体现

明孝陵的选址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理念。紫金山南麓的地理位置符合“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风水格局。神道的布局和石刻的排列都体现了风水理念,如石兽的跪立姿态象征尊从和迎接。

05

历史影响与文化价值

明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它开创的“前方后圆”格局,被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所继承,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朱元璋时代的智慧与辉煌成就,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