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接种新规范:你打对了吗?
狂犬疫苗接种新规范:你打对了吗?
近日,国家卫健委和疾控局发布了最新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对狂犬疫苗的接种程序、再次暴露后的处置等进行了更新。这些变化不仅优化了接种流程,还提高了预防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新规范到底有哪些重要变化,以及如何正确接种狂犬疫苗。
新规范带来哪些重要变化?
- 新增“2-1-1”四针免疫程序
根据新规范,狂犬疫苗接种有了新的选择——“2-1-1”程序。即第0天注射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注射1剂,共注射4剂。相比传统的五针法,四针法具有以下优势:
- 节省费用:减少一针疫苗的费用
- 减少就诊次数:从5次减少到3次
- 同等效果:免疫效果与五针法相当
- 明确再次暴露后的处置原则
新规范对再次暴露后的处理给出了明确指导:
- 3个月内再次暴露: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
- 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需在0、3天各加强接种1剂
- 持续暴露人群:完成基础免疫后,1年后加强1剂,以后每3-5年加强1剂
- 首次明确注射部位和其他疫苗的间隔时间
新规范首次明确指出,疫苗应接种在上臂三角肌,儿童则接种在大腿前外侧。同时,狂犬疫苗与其他减毒活疫苗的接种间隔应为28天。
公众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 被动物咬伤后多久必须接种疫苗?
虽然新规范没有明确最晚接种时间,但专家建议越早越好。24小时内接种效果最佳,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 不同类型的狂犬疫苗有何区别?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疫苗:
- 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率低于1%,但价格较贵(约300元/针)
- 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性价比较高,副反应少
- 地鼠肾细胞疫苗:使用较广泛,效果可靠
对于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建议优先选择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
- 接种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 禁忌症:除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外,一般无绝对禁忌。即使是孕妇,在可能暴露的情况下也应接种
- 副作用:少数人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较少见
- 与其他疫苗的间隔:应与减毒活疫苗间隔28天接种
专家观点:新规范的不足之处
虽然新规范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改进,但也有专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比如,新规范未提及WHO推荐的“十日观察法”。这种观察动物是否发病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疫苗接种,缓解公众的恐狂症心理。
实际案例:新规范如何应用?
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处理的一个案例为例:
一位市民在2月份被家中小狗咬伤,当时已完成两针疫苗接种。4月8日再次被其他狗抓伤,虽然未流血,但考虑到上次接种未满3个月,根据新规范,无需再次接种。这个案例说明,新规范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判断。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但通过及时、规范的预防处置,完全可以避免。公众在了解新规范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预防意识。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同时,也要关注动物的健康状况,必要时可采用“十日观察法”作为补充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