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桥:泉州的世界遗产新宠
五里桥:泉州的世界遗产新宠
世界最长的古代石桥
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横卧着一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古代石桥——五里桥。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古桥,全长2255米,是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独步天下的建筑技艺
五里桥的建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软泥质的海湾环境中,如何确保桥墩的稳固成为最大的技术难题。为此,工匠们创新性地采用了“睡木沉基法”。具体做法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这种方法既简便,又省工省料,是泉州人民在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来的先进技术。
桥墩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根据水流条件的不同,设计了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多种形式。其中,船形桥墩能够有效减少水流的冲击,保护桥体结构。桥面宽2.9米至4米,采用条石铺就,并在两侧设置花岗岩栏杆,既保证了行人安全,又增添了桥梁的美观性。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五里桥的建造并非偶然,它与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五里桥不仅解决了安海港货物集散依赖舟渡的问题,更为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桥上及周边建有的瑞光塔、桥头亭、水心亭、海潮庵等附属建筑,见证了当时商贸活动的繁荣景象。
与洛阳桥的双璧辉映
在泉州,还有一座与五里桥齐名的古代石桥——洛阳桥。两桥一北一南,一长一宽,各具特色。洛阳桥采用“筏形基础”和“养蛎固基”的创新技术,而五里桥则发展出独特的“睡木沉基法”。两座桥梁的建造,不仅展现了宋代泉州高超的建桥技艺,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商贸活动的重视与支持。
世界遗产的新宠
2021年7月,泉州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五里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国际认可。这座历经近千年沧桑的古桥,如今依然屹立于海湾之上,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成就,见证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历史。
五里桥不仅是工程技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见证。它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