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绿色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
深汕特别合作区:绿色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部,下辖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陆域面积460.41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融湾融深一体化发展,以“打造产业转移承载地、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目的地和粤东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为目标,正在进行着一场“特区带老区”“先富带后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实践。
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
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有都市的繁华,还有幽静的田园风光。深汕奋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大湾区辐射节点区,增强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玉海湾沙滩绵延,游客或踏浪赶海,或骑马漫步,海岸休闲区让人流连忘返。鹭月岛上格外宁静,昔日的砂石场化身为网红露营地,文旅活力初见端倪。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126个村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其中31个村开展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100%治理。同时,新建(改造)公厕123座,整改问题户厕300余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创新举措与管理机制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管理机制的支撑。
首先,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了“村庄清洁日”,将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定为集中清洁日,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这一机制不仅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还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主题活动27次。
其次,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动文明示范城市带动乡村发展,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通过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内涵、提升文化空间效能等措施,激发文明镇村创建内生动力。同时,还引导24家建筑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为镇村增“颜”提“质”提供支持,帮扶金额超6000万元。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在深圳市整体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背景下,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响应并落实相关目标和任务。根据《深圳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替代自来水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通过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另一方面,推动再生水在工业用水、城市杂用水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建立了再生水价格机制和使用者付费制度,确保再生水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首先,通过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创新管理机制,如设立“村庄清洁日”,调动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最后,结合地方实际,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未来,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不断发展,其绿色生态建设经验有望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