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记》里的点点滴滴:生活感悟
《从师记》里的点点滴滴:生活感悟
“站在窗前,我经常看到罗宗强先生步履匆匆地走在晨光中,微微低着头,总像是在思索问题。路上行人很多,与他擦肩而过,很少见他聊天,似乎不苟言笑。”这是《从师记》中的一段描写,展现了作者与导师罗宗强先生的初次相遇。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构成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成为了作者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初识:一个眼神,一句问候
1980年秋天,南开大学新开湖畔,一位年轻的学子正站在宿舍窗前,望着湖边小路上匆匆行走的罗宗强先生。这位日后成为著名文学史家的学者,当时只是个“个头不高,面容清癯,一脸严肃”的普通教师。然而,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瞬间,让作者感受到了罗先生的与众不同。
相知:一次选择,一生情缘
一次偶然的选择,让作者成为了罗宗强先生的学生。在罗先生的书房里,五位学生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听先生讲述他的学术经历和治学之道。从江西赣南师范学院的艰苦岁月,到重返南开大学的学术追求,罗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待。这次见面,不仅让作者坚定了学术追求的决心,也开启了他与罗先生长达四十年的师生情缘。
分别:一句叮咛,一生指引
毕业分配时,作者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临行前,罗宗强先生的一封信,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信中,罗先生不仅鼓励他要“无务速,乃做事与立身之本”,还告诫他要“以极大之关注,锻炼身体,不以过度之学习而损害健康”。这些看似平常的叮咛,却蕴含着一位师长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回望:点点滴滴,皆是诗篇
《从师记》中的这些“点点滴滴”,不仅是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罗宗强先生的严谨治学、王达津先生的循循善诱、郝世峰先生的无私关怀,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却构成了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师记》提醒我们,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底色。无论是学术追求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无务速,乃做事与立身之本。”在“点点滴滴”中积累,在“点点滴滴”中成长,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收获一份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