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法清挂面:穿越千年的美味
唐朝古法清挂面:穿越千年的美味
“须面”之名始于唐代,这种古老的面条制作技艺,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在唐代,挂面被称为“须面”,常作为礼品赠送,其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到了元明时期,挂面开始采用晒干方式生产,逐渐普及。清代时,挂面更是成为贡品,其中“银丝挂面”尤为精致。
唐代的“须面”制作工艺虽未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从现代传承的古法挂面中窥见一斑。以陕西吴堡的空心挂面为例,这种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需经过和面、阴面、搓二条、盘条、分筷子、上大架、晾晒等十几道工序,耗时近20小时。其中,许多步骤只能依靠人工完成,机器无法替代。正是这种反复的拉扯、揉搓,让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形成了针尖般的小孔,成品耐煮且煮后不混汤,这就是吴堡空心挂面的独特之处。
在唐代,挂面不仅是一种日常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唐代饮食文化繁荣,面食在宫廷和民间都很流行。面食的制作工艺和品种在唐代有了显著发展,从简单的面条到各种花式面点,应有尽有。唐代人对面食的喜爱和创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光荏苒,千年后的今天,古法挂面的制作工艺仍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以吴堡空心挂面为例,这项传承近千年的美食瑰宝,在现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10年,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1年,被纳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年来,吴堡县政府高度重视空心挂面产业的发展,围绕建园区、扩产能、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全力打造“一把挂面”经济的全产业链。如今,空心挂面产业已成为吴堡县的支柱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带动了乡村振兴。
2023年,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产量达到7000余吨,产值突破1亿元,增速高达16.48%。产品远销广州、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并首次走出国门,出口至美国洛杉矶。这种传统美食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还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从唐代的“须面”到今天的空心挂面,这不仅仅是一段美食的发展史,更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在这一碗碗细若发丝的挂面中,我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