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狄青故里,寻“面涅将军”
到狄青故里,寻“面涅将军”
表里山河,源远流长。鸾翔凤集,群星闪耀。在三晋大地上,北宋名将狄青的故事历久弥新。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汾州西河县小逸村。他从小好骑射,19岁应募入拱圣营,从一名普通卫士逐步晋升为骑御散直。宋宝元年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狄青以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的身份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夺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以及宋仁宗的赏识。短短几年间,他从西上阁门副使晋升至枢密院枢密副使。
到了宋仁宗宝元年,狄青当上了延州指挥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被充实到抗击西夏的第一线。面对突然崛起的党项强权,狄青自有威镇敌胆的武器,就是他的青铜面具。在与西夏的战斗中,他总是一马当先地冲锋在前,披头散发,脸上罩着恐怖的青铜面具,杀伐骁勇,毫不留情,如同死神的镰刀一样收割着那些敢于犯境的党项人的生命。本来就信神信鬼的党项人撞上如此凶恶的“面涅将军”,哪里还敢迎战,纷纷避让。狄青的威名就此闯了出来,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052年,44岁的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当年,西南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征讨的宋兵连吃败战,举国不安。狄青又来到平叛前线,打出了载入兵书的经典战例——智取昆仑关。而后,狄青充分利用骑兵,以闪电战术击溃了侬智高的精锐主力“标牌”军,一举平叛成功。
狄青故乡狄家社村原属汾阳,上世纪70年代划归文水,有关狄青的遗迹在文水、汾阳散落多处。汾阳市城内原有狄公庙,现为汾阳市实验小学。在今汾阳市上庙村太符观内有御制墓碑一通。汾阳市刘村有狄青墓。据文水县狄青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桂溟考证,狄青死后陪葬皇陵的应该是衣冠,刘村才是狄青真正的埋葬处。村民说,当地曾发掘过狄青墓,可发现地下净是乱石,施工不易,遂作罢。
文水县狄家社村现有狄青庙一座。原为“狄武襄公家祠”,为狄青之子狄谘1060年所建,千百年的岁月洗涤之后,这里已经面目全非。原先的塑像、大殿都在上世纪后期毁了。后来村里在原址又斥资修起小庙一座,内塑狄青彩像,两侧立狄青演义中的张忠、李仪、石玉、刘庆四虎将。新庙和塑像已经谈不上文物或者艺术价值,但偶尔也可以吸引来拜神的乡人。
狄家社已经找不到一个姓狄的人,最后一户姓狄的人家前些年迁移到了文水裴会村,户主藏有全套的狄氏家谱,是研究狄青的重要资料。赵桂溟讲,现在开封、广西、台湾等地还有狄青后裔。上世纪30年代,还有人来狄家社寻宗。
狄青生六子,最出名的属狄咏。公主待嫁,皇帝找了一圈没有合适人选,大臣们问,选怎样的人作驸马?皇帝说,要长得像狄咏那样。狄咏从此被称为“人样子”。除此而外,狄青的后代再没有在历史资料中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