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揭秘癌症传染真相
HPV、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揭秘癌症传染真相
你可能不知道,大约15-20%的癌症是由病毒引起的。在这些致癌病毒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三种。它们不仅具有传染性,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致癌机制及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患癌风险至关重要。
HPV:宫颈癌的“头号杀手”
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黏膜接触。据统计,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有一次HPV感染。HPV家族庞大,目前已知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HPV16和18型是最常见的高危型别,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HPV感染宿主细胞后,其病毒致癌基因E6、E7通过转录产生E6、E7mRNA,再通过翻译产生E6、E7癌蛋白,干扰细胞周期、凋亡和染色体的稳定性,最终导致细胞的永生化,发生癌变。虽然HPV感染多为一过性,90%以上的HPV感染可在2年内自然清除,但约1%的患者会发展至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
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HPV疫苗。目前市面上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可供选择,分别能预防不同型别的HPV感染。同时,保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胃癌的“隐形杀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口-口传播:通过唾液、亲吻或沾染餐具、食材等进行传播。家庭中母亲或其他成员的一些不良喂食习惯,如口对口喂食、咀嚼食物后喂食、亲吻婴幼儿口唇,以及让婴幼儿使用大人的餐具或吸管等,均可能增加婴幼儿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会随着粪便排出,从而污染食物和水源。健康人若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或接触患者粪便后未洗手即进食,均有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医源性感染:侵入式检查如胃、喉镜,口腔、牙科、鼻腔的治疗等,若使用的医疗器械未经过严格消毒,也可能造成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这是癌症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虽然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餐具,定期进行家庭消毒。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肝炎病毒:肝癌的“沉默杀手”
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
甲型肝炎:通过粪-口传播,主要通过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料传播。
乙型和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病毒可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破坏细胞调节机制,促进细胞失控生长,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避免共用针头,保持安全性行为。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进行抗病毒治疗也非常重要。
结语
虽然HPV、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定期体检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手段。同时,也要提高对这些病原体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
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通过了解这些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癌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