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减”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减”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97981127_121118938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K18OIS051496VC.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0A0444G00
4.
https://www.sohu.com/a/790449396_121123684
5.
https://finance.sina.cn/2024-06-28/detail-incahqxn6077882.d.html
6.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b25eaae4-9c73-4645-b51a-b5f68efb64eb
7.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8855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14/22/10640918_1114067570.shtml
9.
https://gdae.gdedu.gov.cn/gdjyyjy/xsxy/202410/2932f40a40174bfea4f927e0967b51e7.shtml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时间延长问题凸显。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显示,“双减”后义务教育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3.75小时,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71.87%,且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及以上。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团队的研究发现,过去22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特点,整体检出率为17.8%。其中,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恶化更为明显,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理解压方法:

  1. 呼吸冥想,舒缓紧张情绪:在忙碌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可以抽出几分钟进行呼吸冥想。闭上双眼,深呼吸数次,让新鲜的空气充盈肺部,将身体的紧张与疲惫随呼气一并排出。冥想的过程中,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迅速平复情绪,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2. 定期运动,释放身心压力:运动是解压的良方,能够帮助释放累积的压力。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打球、游泳等,让身体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睡眠质量,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3. 倾听音乐,陶冶情操:音乐有着独特的治愈力量,能够让在紧张的工作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可以在课间休息时,或者下班回家后,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音乐的旋律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在音乐的陪伴下,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中。

  4. 与同事交流,分享心得: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互相鼓励、支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也能从同事们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5. 关注兴趣,充实内心世界:除了教学工作,教师还应该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阅读、画画、摄影还是旅行,都能够在工作之余,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些兴趣爱好不仅能够充实精神世界,还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6. 保持积极心态,乐观面对挑战:心态决定命运,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应对压力的关键。教师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当遇到困难时,不妨告诉自己:“这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而激发斗志和信心。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时间管理对于缓解工作压力至关重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学会在工作中保持专注,避免无效的努力和时间的浪费。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减轻压力。

  8. 学会放松,享受闲暇时光:工作之余,教师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闲暇时光。可以选择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或者与朋友一起聚会、聊天。在放松的过程中,暂时忘记工作的烦恼,让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的放松不仅能够缓解压力,还能在回归工作时,拥有更加充沛的精力。

  9. 寻求专业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当感到压力过大,无法自行调节时,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找到适合的解压方法。通过专业的帮助,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从而走出困境,重拾信心。

  10. 保持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美好: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能够让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教师应该学会感恩身边的一切,包括学生、同事、家人以及工作中的点滴进步。通过感恩,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心灵得到滋养。同时,感恩也能让更加珍惜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中。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确保中小学教师合理负担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大多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时间长等问题长期存在。TALIS 2018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周总工作时间远超国际教师的平均水平38.3小时。即使是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时间延长问题凸显。全国大规模实证调查发现,“双减”等学生减负政策的落地加重了教师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负担,“双减”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白天在校工作时间已超每周40小时。过重的工作负担会对教师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损教育教学质量、破坏学校教育生态,为教师减负刻不容缓。

当前研究多从教育治理的宏观视野出发,探究教师工作负担的现实表征与治理路径。与理论思辨类文章相比,教师工作负担实证研究论文数量较少。且现有的实证研究数据多来自“双减”前,以“双减”后数据分析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负担结构的实证研究不多。此外,现有研究多采用局部地区(如某省、某市)调查数据,较少有研究使用全国性大规模数据评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现状,目前还没有研究使用全国性大规模数据探究“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的影响因素。

2023年3月至6月,中国儿童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涵盖了全国11个省、12个市的 62所公办小学和61所公办初中的教师。在剔除重复作答、作答时间过短、未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教师问卷3403份。本研究将在分析教师工作负担的内涵及结构划分的基础上,对此次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基本情况。同时,构建多层线性模型,探究教师工作负担的影响因素,以为推动教师减负提供决策参考。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么提都不为过”,在俞国良看来,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教师身上反映的最为明确,“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是直接培养人的。家长影响的可能只是自己的小孩,两个、三个人,但是老师影响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几代学生。”

“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俞国良告诉北青深一度,在他们的调研中,300多万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检出率是18.7%,相对应的55万教师的检出率是17.8%。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共生的。“老师有一桶水,才可以分给每个孩子一碗水。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怎么可能给孩子一碗水呢?”

教师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问题开始被我关注到,是在2000年左右。当年有一个科研小组对 7000 多名教师做了调查,当时叫“教师心病”的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是41%多点(有问题)。

我们对这个结果感到震惊,但这个数据其实不可靠。它调研使用的工具,是美国很多年没有修订过的一个量表,调查的时间也只是局限在两个星期到一个月之间。
实际上,教师的心理状况,在考试前、考试后,学期前段和后段会比较容易出问题,中间那段时间相对比较稳定。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就当时来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没那么严重。

但是,正值世纪之交,市场经济开始进入比较轰轰烈烈的程度,社会变化的确影响着教师的心态。我也开始做一些关于教师教育效能感、教师信念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当时教师最大的困扰在于,常常感到落差太大了。

2000年前后,城市里的中小学老师工资大概在1000元左右,农村有些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但很多下海的人都赚了大钱,那可能是他们曾经的同学,有的初中、高中都还没毕业的,所以老师心态上不平衡了。学生家长也越来越有钱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尊重老师。你大学毕业有什么了不起啊?你看我一个小学毕业的也挣了大钱。

2010 年之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学生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也反过来在影响老师。学生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丰富,老师可能还是按照他的一些观念、价值观去评判学生,但学生会反抗。

社会的诱惑又特别多,教育产业化对老师的冲击也比较大,越来越多的教育集团、私立学校出现。学校要打造重点学校、重点班,所有的工作都跟工资挂钩。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会希望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全然不顾教育的本质;而家长在“唯成绩论”的背景下,认为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才是好教师。老师们积攒着更多的不满,我拿这么点工资但要干那么多活。

最近几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教师面临着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段时间内,同时担负着疫情防控的压力。还有部分学校存在向老师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比如填表、完成各种检查等等,这些教学外的行政压力使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增加。中小学老师确实很辛苦,有的可能早上六点多就上班了,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

我们对老师要求太高,但是社会对老师的回报太少,现实中,一些一线教师的工资比较低,地位也开始变低。这是不公平的。

这也是我们要做这个研究的原因。我一直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的确要讲奉献,但他也是有一个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我看到过郑州那个自杀的年轻女教师的事情,才23岁,我们好像把教师当成了无所不用的工具,还是应该看到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我们给人家戴帽子:园丁、蜡烛啊……其实使他们混淆了自己角色。教师应该要有边界感的,不是无限公司,是有限公司,只能承担有限的责任。

我们希望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或者是引导我们老师怎么做,毕竟,我们很难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最终通过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来反哺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一直觉得,老师跟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共生的,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从去年3月开始做这个研究,聚焦在焦虑、抑郁、躯体化问题、强迫问题、偏执问题和敌对问题等六类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共纳入相关研究1813项,包括大中小幼教师550233名。

结果发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7.8%,略低于学生群体的18.7%。这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群体相当,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亦然。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不同类型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焦虑和抑郁是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为10.2%,抑郁问题的检出率为8.5%。这两个问题不仅检出率较高,而且增长趋势最为明显。从1998年到2022年,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从7.1%上升到13.3%,增长了近一倍;抑郁问题的检出率从5.8%上升到11.2%,增长了近一倍。这一趋势表明,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正在不断增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躯体化问题,即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不适,检出率为6.3%。这一问题虽然检出率相对较低,但其增长趋势同样值得关注。从1998年到2022年,躯体化问题的检出率从4.2%上升到8.4%,增长了近一倍。这表明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在逐渐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强迫问题的检出率为4.1%,偏执问题的检出率为3.7%,敌对问题的检出率为3.2%。虽然这些问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但它们的存在仍然不容忽视。特别是强迫问题和偏执问题,它们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抑郁问题出现,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

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教师更为严峻。在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偏执和敌对等六个维度上,女性教师的检出率均高于男性教师。其中,焦虑问题的性别差异最为显著,女性教师的检出率为12.1%,比男性教师高出3.2个百分点。这一发现提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从教育阶段来看,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堪忧。在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偏执和敌对等六个维度上,中学教师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其中,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为11.5%,比小学教师高出2.3个百分点,比幼儿教师高出3.1个百分点,比大学教师高出3.5个百分点。这一发现表明,中学阶段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22年里,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从7.1%上升到13.3%,抑郁问题的检出率从5.8%上升到11.2%,躯体化问题的检出率从4.2%上升到8.4%。这一趋势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逐渐恶化,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焦虑和抑郁问题最为突出,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教师更为严峻,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堪忧,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些发现为我们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压力、社会环境、个人因素等。工作压力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各种行政事务和学生管理问题。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同时,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得教师感到心理失衡。此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也给教师带来了适应和调整的挑战。

个人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例如,完美主义倾向的教师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缺乏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和缺乏社会支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完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建立教师心理援助热线和咨询平台,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心理支持服务。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