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你预防痛风
黄帝内经教你预防痛风
《黄帝内经》中的痛风成因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对痛风的成因有着独到的见解。《内经》认为,痛风的发生与“虚、毒、瘀”密切相关。正气亏虚是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毒是重要条件,而血瘀则是痛风发病的关键病机。
《内经》云:“精气夺则虚”,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如果肾气亏虚,水液气化失司,湿浊内生,久之化生湿热,痹阻关节筋脉,便会发病。而后天之精则依赖于脾胃的运化,“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如果饮食失宜,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同样会引发痛风。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引起。尿酸积聚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 遗传因素:一些人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容易产生过多的尿酸或排出尿酸的效率较低,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
- 饮食:摄入过多含有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等,可能导致体内生成的尿酸增多,引起尿酸积聚。
- 肥胖:过度肥胖会影响身体对尿酸的排出,增加痛风风险。
- 慢性疾病: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尿酸积聚的风险。
中医治疗痛风的智慧
梁冬和徐文兵在国学堂节目中详细讲解了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体内阴寒之气过多导致湿浊、痰浊、淤血形成钠盐结晶。通过节欲、少吃或不吃阴寒食物,并利用中药如附子、乌头等以热化解寒毒,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痛风症状。
此外,按摩心包经、早睡和敲胆经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症状,配制中草药汤剂,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排酸。
在中医看来,环境中的力量也会引起许多疾病,这些力量包括风、寒、暑、燥、湿、火。急性痛风发作时,可用柴胡清肝汤等清热方剂,湿热重可用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预防建议
饮食调整:控制摄入高嘌呤食物如肉类、内脏部位、海鲜等。增加摄入低嘌呤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等。此外,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和烈酒,因为酒精可加速尿酸的生成和积聚。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可以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2021年发表在《关节炎研究与治疗》(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期刊的研究发现,体重增加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成年后体重增加与痛风风险增加有关。
多喝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预防尿酸在体内积聚。研究发现,饮水量较低与高尿酸血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因素后显示,饮水量较高的受试者患高尿酸血症的几率降低58%。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新陈代谢,对预防痛风有帮助。
适当用药治疗:医生有时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特定的药物,例如尿酸降低剂,来帮助降低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
避免压力和受伤:避免关节部位受到过度的压力或受伤,以免引发痛风发作。
由于痛风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预防痛风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融合多种方法以及调整生活方式。如果有痛风的家族病史或有相关症状,最好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结语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炎疾病,不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关节损伤、肾脏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全面、科学地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重于治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痛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