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民俗:从千年传承到世界遗产
春节非遗民俗:从千年传承到世界遗产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在中国网络上掀起热潮,成为举国同庆的喜讯。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从千年传承到世界遗产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代表性非遗民俗:抬花桌与自贡灯会
在众多春节非遗民俗中,永年抬花桌和自贡灯会堪称典范。
永年抬花桌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以独特的舞蹈韵律和音乐号子著称,内容幽默诙谐。表演时,每乘花桌队伍由40至50人组成,包括秧歌队、舞龙队和旗手仪仗。最令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表演者们将花桌小抬杆前端约2厘米处顶在自己后肩上,只听一人高喊一声“腾空,跳!”8人同时将肩向上耸,花桌便腾空跃起,然后再稳稳落回抬花桌者的肩上。这一“鲤鱼跳龙门”的招数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高潮时,千朵奇花上下翻飞,一举一动都张扬着力量。
自贡灯会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精神闻名于世。四川自贡地区的灯会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自贡灯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1990年,自贡灯会首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展出。30多年来,自贡彩灯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全市彩灯及相关联企业发展到1000余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业者逾10万人。
文化内涵: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春节非遗民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无论是抬花桌中的“五谷丰登”,还是自贡灯会上的精美灯组,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春节民俗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到现代的电子鞭炮,从单一的民俗活动到多元文化的融合,春节民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
当代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进入当代,春节非遗民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既保留了传统习俗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春节文化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据统计,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参与春节庆祝活动。春节不仅是一个民族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结语:文化传承与世界共享
春节非遗民俗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它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的珍视,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的那样,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密切关联。它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不断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回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切,彰显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
让我们共同期待,春节非遗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世界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