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中国年”:重庆春节民俗大赏
首个“非遗中国年”:重庆春节民俗大赏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重庆的铜梁龙舞和梁平木版年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春节的丰富内涵。
铜梁龙舞:千年传承的龙乡绝技
铜梁龙舞起源于唐代,发展于明清,繁荣于当代,主要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包括火龙、竞技龙、荷花龙等20多个种类。铜梁龙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律动谐趣,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梁龙舞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节期间,铜梁龙舞在各大景区和广场上演,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据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铜梁区将举办超过50场龙舞表演,预计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梁平木版年画:匠心独运的民间艺术
梁平木版年画是盛行于重庆市梁平县境内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已有300年历史。梁平木版年画主要采用各种类型图案的花笺、花纸、门画等绘制,在作品内容上有门神、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等三类。在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画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风格上,梁平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2006年5月,梁平木版年画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以墨线为骨,刻版套色,线条缜密繁复,表现细腻,色彩丰富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主次分明;题材广泛,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最为独特之处是在人物脸上腮部涂上一笔椭圆的桃红,称作“开脸”。这种技法不仅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
“非遗贺新春”:百场活动点亮重庆年
2025年1月22日(小年)至2月12日(元宵节),重庆将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开展春节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其中,渝中区、九龙坡区、铜梁区、梁平区将分别举办“点亮中国灯”、“年货购物月”、“古城过大年”、“年画进万家”等非遗贺新春全市主场活动,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浓厚氛围。
各区县也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开展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年画进万家、非遗馆里过大年、春节年俗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同过红火中国年。渝北区、黔江区举办的非遗年货大集,热闹非凡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年货,让群众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江津中山古镇千米长桌宴将于18日开席,大足区迎新春非遗进万家、丰都县第三届祈福文化节、万盛区巴蜀非遗民俗大展演、荣昌区喜乐元宵民俗文化节等活东将采取线下线上的形式为全市群众送上丰盛的新春贺礼。
重庆非遗:多元文化的璀璨明珠
除了铜梁龙舞和梁平木版年画,重庆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非遗瑰宝。大足区就有12项非遗项目入选《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包括双桥杂技、大足石雕、梅丝拳、剪纸、狮舞等,展现了重庆非遗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重庆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重庆人的智慧和匠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在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品味最地道的中国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