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引发的身体疼痛,你了解吗?
心理疾病引发的身体疼痛,你了解吗?
“我最近总是感到头痛、肌肉酸痛,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这让我更加焦虑不安。”这是很多被心理性疼痛困扰的人的共同经历。
疼痛,这种令人不适的感觉,往往被视为身体问题的信号。然而,科学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同样可以引发真实的身体疼痛。这种由心理疾病导致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心理性疼痛的神秘面纱。
科学依据:心理疾病如何引发身体疼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慢性疼痛与认知损伤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的疼痛)会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加速脑老化进程,从而导致认知损伤。这种损伤不仅体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还可能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同时在多个部位感到疼痛的患者,其认知问题往往比单一部位疼痛的患者更严重。此外,遗传学研究表明,慢性疼痛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共享的风险基因,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理疾病引发疼痛的案例
北京安定医院王聪医生指出,心理疾病导致的疼痛并非患者想象或假装出来的,而是真实体验到的不适。以下几种心理疾病常伴随身体疼痛: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常出现一处或多处躯体疼痛,经检查却无明显身体病变。这种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6个月,服用止痛药无效,但精神科药物可缓解症状。
疾病焦虑障碍:患者虽然可能仅有轻微躯体不适,但过度担心自己患有严重疾病,导致健康焦虑。
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等,疼痛可能游走于不同部位,每次发作持续约15分钟。
抑郁症:部分抑郁症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四处求医而久治不愈。这种隐匿性抑郁容易被忽视,需要特别警惕。
如何区分心理性疼痛和生理性疼痛?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但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性质和程度。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数字评分法(NRS)、笑脸评分法(FPS-R)和文字描述评分法(VDS)。
- 数字评分法(NRS):用0-10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剧痛。
- 笑脸评分法(FPS-R):通过不同表情的笑脸图谱来评估疼痛程度,适用于儿童或表达困难的患者。
- 文字描述评分法(VDS):用“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等文字描述疼痛程度。
生理性疼痛通常有明确的病因,如创伤、手术或疾病,且疼痛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而心理性疼痛往往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变,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问题后,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应对方法:如何缓解心理性疼痛?
- 压力管理技巧:
-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当下,减轻压力和焦虑。
- 呼吸练习: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神经系统,缓解肌肉紧张。
- 体力活动:瑜伽、普拉提等运动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改善疼痛。
- 专业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减轻疼痛感受。
- 按摩疗法: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 物理治疗:通过专业训练改善功能,预防疼痛。
-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愈合和放松。
-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
- 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 学会设定界限,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 社会支持:
- 与亲友保持良好沟通。
-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无法解释的身体疼痛,请不要忽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问题后,不妨考虑心理治疗。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帮助,可以有效缓解心理性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记住,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