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必打卡:大克鼎与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必打卡:大克鼎与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重要的文物收藏和展示机构,拥有众多珍贵的馆藏文物。其中,大克鼎和商鞅方升无疑是馆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国宝级文物。这两件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成就的重要见证。
大克鼎:西周礼制的见证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扶风,是晚清著名的“海内三宝”之一。这件青铜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形制雄伟,口沿下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兽面纹,腹部饰有波曲纹,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纹,整体纹饰精美,工艺精湛。
大克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壁的八行72字铭文。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克为膳夫(负责王室膳食的官员)的仪式,以及克为了祭祀先祖釐季而铸造此鼎的过程。这段铭文不仅提供了关于西周官制和社会结构的重要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礼仪文化。
大克鼎的收藏历史颇为曲折。它最初出土后,曾被多位晚清金石大家收藏,包括吴大澂和端方。后来,大克鼎辗转流落至日本,最终在1952年由上海博物馆购回,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商鞅方升:度量衡制度的见证
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的标准量器,见证了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发展。这件文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采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而制作的容量器具。商鞅方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商鞅方升的体积为202.15立方厘米,容积为200毫升,重量为716.3克。其上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的铭文,记录了商鞅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制定度量衡标准的历史事件。
这件文物不仅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战国时期金属加工和测量技术的高超水平。商鞅方升的出现,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法制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与科技的双重价值
大克鼎和商鞅方升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成就的重要见证。大克鼎通过其精美的纹饰和铭文,展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和礼制文化;商鞅方升则以其精确的测量和标准化设计,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技术进步和法制革新。
这两件文物共同见证了中国从青铜时代到战国时期的文明发展,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如今,这两件国宝级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