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收视率创新高,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央视春晚收视率创新高,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2024年央视春晚以“春暖花开,灯火万家”为主题,为全球华人献上了一道文化盛宴。据CSM数据显示,本次春晚全国电视市场直播总收视份额达75.61%,其中总台转播频道总收视份额达46.06%,创近9年新高。截至2月10日2时,全媒体累计触达142亿人次,较去年增长29%,其中15-44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达51.59%。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春晚的强大影响力,也反映出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隐忧。近年来,春晚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频频引发观众热议。以岳云鹏、孙越的相声为例,从2019年的《妙言趣语》到2024年的《我的变奏曲》,虽然每次都能引发关注,但观众的评价却逐渐从期待转向了失望。许多网友直言:“岳云鹏怎么又上春晚,是找不到人了吗!”这样的声音在评论区此起彼伏,反映出观众对传统艺术形式创新不足的不满。
同样,作为春晚小品的“台柱子”,沈腾、马丽组合也面临着创新的挑战。在2024年春晚小品《寒舍不寒》中,虽然有“中年男子暗恋初中女同学”和“榜一大哥在直播间豪掷千金”两个热门素材,但整体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专家指出,该作品在结构和人设上存在明显缺陷,结尾平平无奇,核心设定“屋子冷”未能有效支撑全剧,导致笑点零散,难以形成连贯的喜剧效果。与二人的经典作品《扶不扶》相比,显然缺乏深度和巧思。
面对央视春晚的创新困境,地方卫视和网络平台却展现出勃勃生机。以东方卫视春晚为例,2024年春晚以“春满东方龙耀追光”为主题,不仅邀请了胡歌、唐嫣、郑恺等实力演员,还创新性地融入了歌舞、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强大小屏互动,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参与其中,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艺术形式正在通过各种渠道焕发新生。2024年12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开幕。此次展演从全国征集的200多部作品中精选出23个节目,涵盖相声、小品、漫才、脱口秀等多种形式,原创新创节目占比高达80%。这些作品聚焦新时代,反映新风尚,在“说学逗唱”间充分展现出传统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央视春晚应该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传统艺术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首先,春晚需要更加开放的创作环境。正如陈佩斯、赵本山等老一辈艺术家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艺术需要自由的创作空间。只有让艺术家们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诞生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都在发生变化。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新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比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互动,或者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不断有新人涌现,才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舞台,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我们期待它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