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上春晚,华阴老腔震撼全场!
非遗上春晚,华阴老腔震撼全场!
2016年央视春晚,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震撼了全国观众。当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同台演出时,那激昂的唱腔、有力的敲击,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八百里秦川的苍茫大地。这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表演,不仅让华阴老腔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走进了大众视野,更成为了非遗文化在春晚舞台上创新呈现的典范。
华阴老腔,这个发源于陕西华阴双泉村的民间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双泉村位于华山脚下,黄河、渭河、洛河在此交汇,西汉时曾是京师粮仓所在地。老腔最初便是由船工号子演变而来,当时船工们为了统一动作,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便在劳动中诞生了。
老腔的表演特点十分鲜明:唱腔铿锵有力、激昂奔放,演出中时常出现众人呐喊助威的帮唱声,俗称“满台吼”。在紧要时刻,艺人还会用惊堂木敲击条凳,以增强气氛。这些特点令老腔在民间戏曲音乐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极致的阳刚之美。它不仅是汉王朝崇尚武勇精神的生动再现,同时也彰显出北方男儿那份雄浑豪迈的气概。
2016年春晚的表演,正是将这种原始而粗犷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谭维维的现代摇滚唱腔与老腔艺人的传统演唱交相辉映,传统乐器与现代乐队的配合天衣无缝。这种创新性的呈现方式,既保留了老腔的艺术精髓,又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春晚舞台越来越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更是将非遗元素的呈现推向了新的高度。导演组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例如,原创节目《栋梁》以中国传统建筑为灵感,运用XR等前沿科技,将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手稿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打造出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更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春晚舞台上的非遗元素,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非遗文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正如华阴老腔一样,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