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特辑:中山一院专家教你家庭急救
医师节特辑:中山一院专家教你家庭急救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举办了多场急救知识科普直播活动,为公众普及实用的家庭急救知识。作为华南地区顶尖的医疗机构,中山一院一直致力于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此次直播活动邀请了急诊科熊艳主任医师和刘江辉副主任医师,为观众讲解校园常见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方法。
权威专家团队,守护生命安全
熊艳主任医师是中山一院急诊科专家,长期从事急诊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在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她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院外心脏骤停复苏终点研究联盟(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ROC)旗下达拉斯-沃斯堡分中心(Dallas Fort Worth, DFW Site)作为临床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对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研究具有较深造诣。她参与了医师节急救知识科普直播活动,分享了校园常见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方法。
刘江辉副主任医师虽然在搜索结果中没有找到直接相关的急救知识内容,但作为中山一院的专家,他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同样值得信赖。
校园常见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方法
1. 外出血处理
熊艳主任医师强调,外出血处理的关键是止血。她介绍了以下几种常见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止血:用干净的布或纱布直接压在伤口上,保持压力直到出血停止。如果血液渗透了敷料,不要移除,而是在上面再加一层敷料继续施压。
加压包扎止血:在伤口上放置敷料后,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包扎。注意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伤肢止血: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少出血。
止血带止血: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将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但要避免绑得太紧,每隔30-60分钟松开一次,每次1-2分钟。
2. 热烫伤急救
熊艳主任医师提醒,热烫伤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冷却伤口: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在流动的冷水下冲洗10-20分钟,或用冷水浸泡,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疼痛和肿胀。
去除饰品和衣物:小心去除受伤部位附近的饰品和衣物,但不要强行剥除粘连在皮肤上的衣物。
覆盖伤口: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轻轻覆盖伤口,避免使用棉花或有绒毛的材料,以防纤维粘在伤口上。
避免使用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这些物质可能会加重伤情或引起感染。
3. 窒息急救
熊艳主任医师详细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正确操作方法:
成人窒息急救:
- 站在患者身后,用双臂环绕其腰部。
- 一手握拳,将拇指侧放在患者腹部(肚脐上方)。
- 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重复5次。
-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婴儿窒息急救:
- 将婴儿面朝下放在你的前臂上,头部略低于胸部。
- 用手托住婴儿的下巴和头部,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的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
- 然后将婴儿翻转,面朝上放在你的大腿上,用两根手指在胸部中央按压5次。
- 重复拍背和按压,直到异物排出。
4.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操作
熊艳主任医师强调,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她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评估现场安全: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检查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唤,检查是否有反应。
呼叫急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胸外按压:
- 将患者平躺在硬平面上。
- 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部)。
- 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按压位置,另一只手叠放在上面。
- 保持手臂伸直,用身体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人工呼吸:
- 打开气道,用一只手按住患者额头,另一只手托起下巴。
- 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吹气两次,每次持续1秒。
循环操作: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刘江辉副主任医师特别强调了正确拨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他提醒公众,在拨打120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冷静:清晰、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现场情况。
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具体地址、联系电话、患者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
听从调度员指导:在专业人员到达前,按照调度员的指示进行初步急救。
保持电话畅通:确保急救人员能够及时联系到你。
家庭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但救治成功率仅为1.2%,远低于欧美国家6.3%-15.7%的水平。这凸显了普及家庭急救知识的重要性。熊艳主任医师指出,通过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可以显著提升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时的生存率。
中山一院此次举办的急救知识科普直播活动,不仅是为了普及急救知识,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意识到学习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正如熊艳主任医师所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急救现场的第一反应者,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在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医务工作者致敬,感谢他们为守护生命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学习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身边的人筑起一道生命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