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经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经幢
经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佛教石刻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密宗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建筑元素。从唐代到宋代,经幢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经幢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一拳紫石力能扛,异事何来瓦塔双。
此日可能惊伯有,我曾深夜辨经幢。”
赵之谦的诗似乎说明到清代时,经幢已经成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标的。
经幢的起源
据《说文解字》,“幢,旌旗之属”,经幢的前身是寺庙前写有经文的旗幡。
西藏经幡
上图仅为示意,实际上藏传密宗与汉传密宗还是有所区别,不过现在西藏的经幡上也经常印《陀罗尼经》,与经幢上最常出现的经文一致。密宗东来前已有塔前立石刻写经文的形式,此为汉传佛教经幢的前身。
七世纪后半期随着密宗东来,佛教建筑中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经幢。经幢是汉化佛教最重要的刻石之一,属密宗系统。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柱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尊胜陀罗尼》为最多。
佛光寺殿前经幢(大中经幢)
佛光寺经幢局部(大中、宁公遇)
林徽因在佛光寺
佛光寺经幢(乾符经幢)
佛光寺现存的两座经幢其上刻写的经文均为《陀罗尼经》,经幢上的纪年也成为佛光寺建设年代的佐证之一。
据说,顺时针方向绕经幢至少七圈口诵《陀罗尼》就能消灭罪孽,这种信仰盛行于武则天时代,经幢也在这时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建立。
经幢的发展
到中唐以后,净土宗也建造经幢,数量渐多;其中奉弥勒佛为主的仅在殿前建经幢一个,奉阿弥陀或药师的则以两个或四个经幢分立于殿前。这时期经幢的形状不但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经过五代到北宋,经幢发展到最高峰。现存宋朝诸幢中,以河北赵县经幢的体型最大,而且形象华丽,雕刻精美,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赵县经幢
赵县经幢局部
赵县经幢局部
赵县经幢局部
赵县经幢建于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高15米余。底层为6米见方的须弥座,其上建八角形须弥座二层。这三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力神、仕女、歌舞乐伎等,姿态很生动,而上层须弥座每面雕刻廊屋各三间。再上以宝山承托幢身,其上各以宝盖、仰莲等承受第二第三两层幢身。再上,雕刻八角城及释迦游四门故事。自此以上三层幢身减小减低。宝顶经近代重修,不是原物。
经幢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雕刻的精美程度,也表现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比如采用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典型如常德铁幢。
常德铁幢(宋代)
常德铁幢局部
不仅材质不同,常德铁幢所刻经文为《心经》而非常见的《陀罗尼经》。同样刻有《心经》的大理国(宋)的地藏寺经幢(现藏昆明博物馆) ,表面了经幢这一形式在地理范围上的广泛传播,同时也说明当时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地藏寺经幢
地藏寺经幢局部
经幢这一形式不仅仅影响到佛教的不同宗派,《道德经》经幢的实例也表明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宗教间的相互影响。
易县道德经经幢
易县经幢局部
易县经幢局部
尾声
北宋后经幢随汉传密宗的衰竭而式微,但后世直至明清仍有建造。
北京法海寺明代经幢
近几十年,新建佛寺不少,石质经幢这种形式又重新被一些寺庙采用,甚至被用于景区装饰。只是现在作为商品供应的经幢是否还能达到先人的艺术水准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