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武昌鱼:一条鱼“游”出百亿产业链
鄂州武昌鱼:一条鱼“游”出百亿产业链
2024年12月的一个清晨,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满载武昌鱼的货运飞机正准备起飞。几个小时后,这些鲜活的武昌鱼将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餐桌上。这是鄂州武昌鱼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农业与现代物流完美结合的生动案例。
一条鱼“游”出百亿产业
鄂州,这座被誉为“武昌鱼之乡”的城市,正以一条鱼“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2024年1-4月,鄂州市武昌鱼加工业实现产值46.49亿元,养殖产量达1.8万吨。全市武昌鱼养殖面积超过40万亩,年产量70余万吨,已成为我国第七大淡水鱼养殖品种。
在产业链上游,鄂州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年繁殖能力达60亿尾,占全省60%以上。原种场负责人易万涛介绍,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培育出“华海1号”新品种,并在无肌间刺武昌鱼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链中游,鄂州市现有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30余家,其中年加工能力超200吨以上的企业9家。位于鄂城区的湖北富农食品公司是鄂州市规模最大的武昌鱼加工企业,董事长刘继平表示,公司开发的火锅味、藤椒味、柠檬味、糟卤味等口味手撕鱼块,每月线上销售额达50多万元。
产业链下游,武昌鱼加工产品已成为湖北土特产的“当家名片”。据统计,鄂州市武昌鱼加工产值约9.7亿元,占全省80%以上,从业人数5万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花湖机场助力“游”向世界
2024年,花湖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02.5万吨,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货运航班量位居全国第三。目前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35条、国内货运航线55条,载运货物大多为跨境电商货物,包括部分普货。
花湖机场的投运,为武昌鱼产业链插上了科技翅膀。通过“航空+农业”模式,武昌鱼实现了“一日达全国、隔夜达全球”。2024年6月,通过该模式,鲜活的武昌鱼已成功销往上海、北京、厦门等地市场,累计销售达10吨。
为了保证武昌鱼的鲜活度,鄂州市还引进了华中农业大学尹涛教授团队,研发出“武昌鱼电商物流中保活”和“肌肉品质提升”等技术。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平表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活武昌鱼可以通过电商销售,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口感。
文化传承赋能产业发展
武昌鱼不仅是鄂州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是一张文化名片。2024年,鄂州武昌鱼荣获湖北省优质区域公用品牌,并纳入“品牌强国工程”。在2023年武昌鱼文化旅游节上,武昌鱼产业园项目亮相,该项目总投资9.8亿元,将打造成为带动乡村振兴、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工程。
鄂州市还积极举办武昌鱼文化节,近三年来分别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成功举办三次文化节,共签约24个项目,投资金额达260多亿元。这些活动不仅推广了武昌鱼品牌,也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展望:从“一条鱼”到“一条链”
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昌鱼产业发展,提出要打造千亿级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按照规划,到2025年,鄂州市将建设10万亩武昌鱼高标准养殖示范区,探索发展“人放天养”增殖渔业,制定出台系列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实现一产产值60亿元的目标。
鄂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卢辉表示,对于拥有133个湖泊、70万亩水面的鄂州来说,水产养殖尤其是精养深耕的空间容量足够大。随着养殖生境的改善和技术创新,武昌鱼的潜力正在不断被发掘。
从一条鱼到一条产业链,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农业,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品牌,鄂州武昌鱼正在演绎着一个产业振兴的精彩故事。随着花湖机场的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这条“文化鱼”“致富鱼”必将“游”得更远、“游”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