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瑰宝:太庙与社稷坛
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瑰宝:太庙与社稷坛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传来喜讯: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轴线,全长7.8公里,历经700多年沧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这条轴线上,有一对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礼制文化的象征——太庙和社稷坛,它们正是“左祖右社”这一古老建筑理念的实物见证。
“左祖右社”的历史渊源
“左祖右社”的布局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书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空间秩序的深刻理解,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以农为本的传统文化精髓。
考古发现表明,这种布局早在晚夏(早商)时期就已出现。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布局,展示了中国建筑平面中轴线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布局逐渐完善。公元219年至239年,曹魏都城洛阳首次实现了“左祖右社”的格局,将太庙和太社分别建在宫前长街两侧,这一创举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庙:皇家祭祀的神圣殿堂
太庙,位于紫禁城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太庙坐北朝南,四座殿堂式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递进:戟门是礼仪之门,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寢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禁地,祧庙是供奉远祖的殿堂。井亭、神厨和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
太庙的祭祀仪式极为隆重。据《清会典》记载,每年皇帝万寿和夏至、冬至三个节,都要举行皇帝亲自参加的大典。太庙每年的祭祀种类一般有三种方式和规格:大祀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少有皇帝亲祀,常规时派官员祭祀。
清代皇帝祭祖时间,有三个时段。每年春夏秋冬的首月,即农历1月、4月、7月、10月举行的祭典称“时享”,每年岁末举行的祭典称“祫祭”,祫祭是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乾隆时期,每年到太庙的亲祭,乾隆皇帝都要用诗和述事文字记述下来,向先祖告知他的心声和一年所要做的大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夏天,乾隆于孟夏(农历四月)时节去太庙,写下一首御制平定准噶尔告祭述事诗:告成蠲祀异尝蒸,太室薫风瑞霭凝。梗化昔延六十载,怀恩今挈百千朋。伊犁辽阻奚堪恃,列祖威灵实式凭,久计永安方廑念,敢因蒇事忘兢兢。
社稷坛:国家社稷的象征
社稷坛位于紫禁城午门之外,阙右门西侧,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古人认为土壤与五谷是国家立命之本。每年农历的2月和8月第一天,皇帝就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从拜殿请出来,放在坛上,然后站北向南,对着神主牌位行祭拜礼。
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的礼仪大约需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对着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
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社祭坛上铺有取自中国东南西北中的土,分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九和五都不是简单的数字,天数九为最大,地数五为最大,在各领域中,五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中华民族幅员辽阔的疆土。
从皇家禁地到公众乐园
辛亥革命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才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太庙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工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如今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更成为了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社稷坛在1914年10月10日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的朱启钤向普通市民开放。在他的主持改造下,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让这里成为百姓乐园。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把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此前,孙中山灵榇于1925年3月19日移至社稷坛北的拜殿停灵,在4月2日移厝至西山碧云寺。1929年移灵中山陵,档案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灵榇恭移路线由西山碧云寺开始经玉泉山、青龙桥、万寿山、海淀街进西直门经新街口、西四牌楼、西长安街、西长安牌楼、西三座门、西长安门、天安门、中华门出正阳门至东车站的路线。路线中的西四牌楼、西长安街牌楼、西三座门和中华门等早已拆除,成为档案和老照片中可以觅到的难得旧影。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左祖右社”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认可。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出中轴线主题展览、综艺节目、文创比赛等活动,让公众全面感受中轴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收到19万余件作品,吸引41万人次参与,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86岁,文化遗产以时尚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太庙和社稷坛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见证了从皇家祭祀到公众文化生活的转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如一位来自赞比亚共和国的遗产专家所说:“对历代人而言,这条宏伟的城市轴线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