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山通济桥:400年“行通济”习俗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山通济桥:400年“行通济”习俗揭秘

引用
东方财富网
8
来源
1.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501203302081477.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89%E6%B5%8E%E6%A1%A5/687055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06A02PAZ00
4.
https://www.kf.cn/c/2024-06-22/891385.shtml
5.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223913618.html
6.
https://m.fs.bendibao.com/xiuxian/130276.shtm
7.
https://news.dayoo.com/guangdong/202402/23/139996_54633120.htm
8.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226914156.html

通济桥,这座承载着佛山历史记忆的古桥,见证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变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数十万佛山市民都会扶老携幼,手持风车、风铃和生菜,走过通济桥,祈求平安顺遂。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行通济”,不仅体现了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01

历史沿革:从明代木桥到世界文化遗产

通济桥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通济桥最初为木桥,后经多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年),户部尚书李侍问主持重建,并正式命名为“通济桥”,寓意“必通而后有济”。这座桥不仅是佛山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了岭南文化的象征。

清代至民国期间,通济桥一直是佛山八景之一,被誉为“村尾垂虹”。尽管民国时期原桥被拆除,但“行通济”的传统却延续至今。2001年,佛山市政府斥资复建通济桥及周边广场,恢复了其历史文化风貌,使其重新成为佛山的地标性建筑。

02

建筑特色:精美的石拱桥设计

复建后的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采用福建花岗岩建造,雕刻精美。桥身融合了风车、蝙蝠、祥云等吉祥元素,寓意美好。设计上保留了古代“九出十三归”的台阶布局,蕴含小本大利、财运亨通的美好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郑州的惠济桥是通济渠上的重要遗存,为三孔拱桥,长40余米,宽约5米,桥两侧有18根石栏杆,每根栏杆顶部有姿态各异的小狮子。这座桥不仅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

03

“行通济”习俗:独特的岭南民俗文化

“行通济”是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由北往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活动期间,人们手持风车、风铃和生菜,寓意消灾纳福、平安健康。“行通济,无闭翳”这句俗语广为流传,表达了人们对消除疾病、烦恼,获得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佛山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04

现代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行通济”活动不断创新,规模逐年扩大。2025年的活动时间为2月11日至2月13日(正月十四至十六),活动地点设在禅城区通济广场、通济牌坊及沿线。活动结合了“温爱佛山 向善之城”公益慈善文化巡游,弘扬向上向善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

2024年的活动更是提前至正月十四开始,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其中不乏汉服爱好者等年轻群体,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扇子、花灯,提着生菜,以新颖的方式诠释这一传统习俗,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通济桥不仅是佛山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桥梁。它见证了佛山从明清时期的商贸重镇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历程,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每年的“行通济”活动不仅是佛山人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