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岁女童性早熟引关注,专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低龄化
上海6岁女童性早熟引关注,专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低龄化
近日,上海一名6岁女童被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委员于泓教授介绍,近年来性早熟病例呈上升趋势,低龄化现象明显。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心理压力,需要引起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性早熟是指儿童在不适当的年龄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的现象。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女孩性早熟的诊断标准已由8岁调整到了7.5岁。这意味着,如果女孩在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月经初潮,都属于性早熟范畴。男孩则以9岁前睾丸增大作为诊断标准。
性早熟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它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性早熟会导致生长板提前闭合,虽然短期内身高可能快速增长,但最终会导致身材矮小。其次,性早熟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过早出现的第二性征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影响其社交和学习。此外,性早熟还可能影响未来的生育能力。性腺的储备会因为过早成熟而被更快消耗,从而影响生育能力。
性早熟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疾病和环境因素。其中,饮食和环境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高脂高蛋白饮食、含有激素的食品和饮料,以及环境污染中的双酚A等化学物质,都可能成为性早熟的诱因。于泓教授特别提醒,任何一种食品饮料的上市,通常都不会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家长要谨慎选择,不要让孩子成为“小白鼠”。
目前,性早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如达菲林等。最新研究显示,超长效剂型可以每6个月注射一次,显著改善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调整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减少环境激素的接触。
预防性早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避免给孩子食用高油高热量食物,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避免饮用含塑料封膜的饮品,减少使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尽量不使用含香精的护肤品;鼓励孩子多喝水,勤用肥皂洗手。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性早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性早熟儿童的人群规模可能超过千万。面对这一挑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