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保护法则全攻略:从合同签订到维权实战
职场保护法则全攻略:从合同签订到维权实战
在职场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如何维权,更涵盖了日常工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将从劳动合同签订、维权方法、职场生存法则等多个维度,为你提供一份全面的职场保护指南。
劳动合同签订:职场权益保护的第一步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在签订合同时,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合同必备条款: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 劳动合同期限
-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 劳动报酬
- 社会保险
-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试用期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且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合同文本留存: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如果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给劳动者留存,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也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遇到劳动争议怎么办?
当遇到劳动争议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维权:
了解权益: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益,查找法律规定、公司规章制度和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如果无法判断是否属于违法辞退,可以寻求法律专家的意见。
协商:与用人单位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争取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在协商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资料,比如书面记录、邮件、聊天记录和会议纪要等。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协商不成或公司拒绝协商,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专业律师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权益,评估法律渠道解决的可行性。
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处理实行一裁两审制度,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劳动仲裁程序必须前置。员工可以在被公司辞退后一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仲裁请求。
诉讼:如果对仲裁裁决结果不服,可以考虑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需在收到仲裁裁决后15日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法院提交起诉状。
保持冷静和耐心:维权过程可能会漫长而复杂,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与公司的争议可能会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压力,应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争议,尽早投入下一段职业生涯。
职场生存法则:保护自己的同时实现职业发展
除了在遇到劳动争议时的维权方法,职场人还需要掌握一些日常的生存法则,以保护自己并实现职业发展:
找准定位: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发挥自己在企业生态中最大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借势而为:真正的职场高手懂得“借势而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利用公司内部政治格局、组建优质团队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获取信任:在职场中成功的必要能力是获取他人信任的能力。要说服大多数人信任你,相信你能够把事情做好,可以把事情放心地交给你,相信你说的愿景有实现的可能性。
向上汇报:向上级讲故事的核心是:这个故事要够吸引人、要和他相关、要让上级对你故事的未来有明确的预期、故事要足够完整、要让上级相信你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要让上级知道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保持感恩心态:感恩是一种重要的职场软实力,它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职场晋升、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
保持真诚:尽管职场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但真诚与爱依然是最强大的武器。对任何人和事都保持真诚、敬畏之心、以及“兼相爱”,会让你永葆正能量,持续吸引追随者与支持者,助你快达成目标。
实际案例: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以一位职场人的维权经历为例,分享一些实际操作经验:
在职仲裁 vs 离职仲裁:以前一直以为遇到劳动争议问题,要离职后才能提起仲裁,但后来从网络了解到我的案件情况更适合在职仲裁,在职期间可以随时申请,所以我尝试提起在职仲裁。仲裁期间可以正常上班,自己也有机会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证据。因为公司取消了我的办公权限,我目前已经不需要去公司打卡了。相比在职仲裁,选择离职仲裁是最为常见的情况,可固定和搜集的证据空间有限,适合情况简单的案子。需要注意,离职仲裁有时效性,期限为一年。也就是说发生劳动争议后,需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离职当天)起一年内提出。否则既不能仲裁也不能诉讼。
员工不能提供离职证明的解决办法:如果已经和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但公司不配合,我们无法在入职新公司时提供证明该怎么办?依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出具离职证明。所以我们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通过劳动仲裁要求公司出具离职证明并赔偿由此带来的损失。但这么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虽然我们不能提供离职证明,但若是在客观事实中,与上一家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已经解除或终止,则公司录用我们时已无法律障碍。我们可以提供与原公司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相关证明,例如:向原公司提出的《离职申请》、《工作交接记录》、《社保减员证明》等。我们还可以向将要入职的公司,出具《承诺函》:本人 A,身份证号:xxx,向 B 公司郑重承诺,本人已经与 C 公司劳动合同解除,若因本人做虚假承诺,给 B 公司造成任何不利后果,都由本人承担。落款:承诺人(签名),x 年 x 月 x 日。
仲裁前准备:在准备《仲裁申请书》的请求事项中,可以把能想到的都写上(未休年假、加班费、绩效提成等),每项要写清楚详细的计算方式,然后对应去搜集证据,围绕诉求中的主张和证据,阐述事实和理由。仲裁委不一定支持当事人的全部主张,但没写在请求事项中的内容一定不会得到支持。
提高法律意识:在遇到突发性岗位变动或工作安排,如:调岗、转岗、待岗等,一定要留心这当中的法律风险,不要在任何书面材料上签字,劳动者有权拒绝公司任何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如果跟公司有协商和谈判空间,可以尝试为自己争取一个不低于心理预期的好结果。但如果公司想裁员,话HR 找你谈话,连 N 都没有,要诚意没诚意,还不好好说,想套路你,故意搞你心态。别犹豫,拿起法律武器吧。
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区别:经济补偿金就是我们大家口中常说的「 N 」,「 N 」是工作年限,用来指代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计算方式是:经济补偿金= 工作年限 x 月工资。经济赔偿金: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产生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方式是经济补偿金中「N」的 2 倍,也就是「2N 」。如果存在违法解除的情况,据我了解,包括大厂在内的绝大多数公司都不守规矩,并不会按照法律标准去执行。有基础法律意识的公司想要裁员时,会尽量规避「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以一般来说,「2N」的案子会越来越难打,员工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内遭到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能相对简单一些。公司会更倾向在「协商解除」的法律框架内做文章。《劳动合同法》只规定了「协商解除」的最低标准是「 N 」,另外就是「N +1 」, 1 是指额外支付的 1 个月工资代通知金(即时解除)。除此之外,「N + 2 」 还是「 N + 3 」都没有法律依据。在 N 的基础上,公司想额外支付多少都没有法律限制, 只要双方协商一致,「N + 任何数字」都可以。
在职场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这不仅需要我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懂得如何维权,更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职场生存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