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院校助力青少儿普通话教育:从师资培训到实践创新
专业院校助力青少儿普通话教育:从师资培训到实践创新
2024年,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承担了教育部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这两个项目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普及普通话教育的重视,也为青少儿普通话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南京大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培训实践
南京大学的培训项目覆盖了云南省楚雄州、丽江市和四川省德阳市三个地区,共培训了300名幼儿园教师。项目采取集中面授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解读、普通话水平基础训练、普通话教学及学前教育教学能力实操训练等。
在培训过程中,南京大学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展示,展现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风采。参训教师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对提升普通话教学能力有显著帮助。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性的培训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的培训项目则深入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绵阳市三台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同样培训了300名幼儿园教师。项目组围绕思想教育与政策解读、普通话水平基础训练、普通话教学能力提升三个专题展开培训。
在思想教育方面,项目负责人兀静教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阐述了语言教育在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意义。在普通话水平训练方面,专家团队从发音技巧到测试策略全方位指导学员。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项目组创新性地采用微型讲座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故事、儿歌、绕口令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成果与启示
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青少儿普通话教育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师资培训是关键: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青少儿普通话教育质量的基础。
培训内容要全面:从政策解读到发音技巧,再到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内容需要系统且全面。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微型讲座、主题沙龙等,可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注重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教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对家长和教师的建议
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提升青少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造语言环境:鼓励孩子多说普通话,可以在家中设定“普通话时间”,营造语言氛围。
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观看动画片、听儿歌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兴趣。
注重发音训练:从基础的声母、韵母开始,逐步纠正发音,掌握四个声调的正确读法。
开展语言游戏:通过绕口令、接龙等游戏,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速度。
坚持日常练习: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朗读和口语练习,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成效。
参与社会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朗诵会等,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表达能力。
通过专业院校的引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青少儿的普通话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