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菜中的理科知识——以红烧排骨为例
红烧菜中的理科知识——以红烧排骨为例
红烧排骨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但其制作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理化生知识。从备料到收汁,每一步都涉及到复杂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以红烧排骨为例,通过对制作流程的分析,介绍其中相关的理化生相关原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红烧菜系通论
红烧是家庭常用做菜技法中原理最复杂的一种。一般来说,红烧菜系的主风味是以酱油为主的酿造调味料赋予的咸鲜口,通过替换食材和其他调料实现风味上的差异化。本文介绍的红烧排骨制作方法中呈现的是咸鲜为主、香辣为辅的调味方法。
红烧菜系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备料、煎炸、去腥、调味、烧煮、收汁在内的6个步骤。
红烧菜制作流程(以红烧排骨为例)
2.1 备料
我们常吃的排骨是猪的肋骨,这种骨和肌肉相连的部位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自然包括脂肪组织,因此保有丰富的风味物质,这也是“贴骨肉最香”说法的理论依据。
刚买回来的排骨需去除部分血水,可以选择焯水或者温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这里选择前者,因为焯水会导致较多的风味物质损失。
菜市场买到的排骨除了肋骨外,往往还包括肋骨与脊柱相连的一部分脊骨。这部分骨头构造不规则且复杂,红烧后吃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将其分拣出来用于煲汤。
除了排骨(1-1.5斤)外,红烧排骨需要的辅料包括姜(大拇指大小)、蒜(3-5瓣)、小米辣(2-3寸长,4-6根)、香叶2片、桂皮一小片(约1cmx6cm)、花椒一小把。其中姜切成片或细丝,蒜切中等粒径的颗粒(约0.3cmx0.3cm),小米辣切成段(约0.5cm长),香叶、桂皮、花椒用清水洗去表面灰尘即可。
红烧排骨需要的调料包括料酒、生抽、老抽、蚝油、十三香、糖、盐、香醋。
2.2 煎炸
开火将锅中水汽烧干,加入少量植物油(以加热后大概能覆盖锅底为标准),烧至冒轻烟(如使用菜籽油则需烧至冒大烟再冷却)。将排骨用力挤出水分后放入并铺开,加入一小把花椒,将火力调整至中火。这一步的目的是将食材中的水分烧干,同时使其中的异味物质受热分解。花椒中的挥发性油可以提供香味,也能掩盖肉腥味。
此时锅中的液体浑浊,这是因为水油混合形成了乳浊液,光线在水和油之间反复折射反射的结果。
随着水分的蒸发,锅中沸腾声音的音调会变高。这是由于锅温的整体升高,小水珠沸腾形成气泡的速度加快,气泡破裂的频率也随之升高。此时可以选择适当调小火力。这一过程大概会持续10分钟。
2.3 去腥
当游离水基本完全蒸发时,锅中液体会变得清澈,锅温进一步上升。你可以渐渐闻到明显的肉香和猪油香(类似油渣的香味),在肉和锅底接触的部位发现焦黄至焦褐色的焦斑,这是成菜中肉香味的主要来源。
此时可以投入切好的姜蒜辣椒翻炒,再放入泡过水的桂皮和香叶和十三香。由于放入了植物料会使锅温下降,此时可以将火力调整至最大。
当能闻到明显的佐料香气时,加入约20ml料酒(炒勺约半勺,锅铲约满铲)。当水分基本蒸发完后再加入等量的生抽酱油,并将火力转为中小火,当水分再次收干的时候,就能闻到浓郁厚重的酱香味。
这一步中,我们利用共沸原理,利用料酒中的乙醇挥发进一步去除了腥味物质,并降低了锅温。生抽酱油中的氨基酸和醇、醛类物质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复杂的脱水缩合反应(美拉德反应)奠定了红烧菜的基本香味类型。这里的脱水缩合反应在140-170℃生成的风味物质香味最佳,当温度上升到200℃以上就会转化为焦糊味,所以加入生抽酱油后需将火调小。
2.4 调味
在锅中加入能淹没食材的开水后进行调味。再次加入上一步中等量的生抽酱油,一半量的蚝油和少量老抽酱油,并加入少量的白糖。将火开至最大,当锅中液体沸腾时转为最小火,盖上锅盖。此处添加的调料中,生抽酱油中的氨基酸和蚝油中的呈味核苷酸提供鲜味,老抽酱油中的焦糖色提供上色效果。白糖的甜味可以调和各种味道,使成菜的风味更加和谐厚重。此处注意,老抽的上色能力很强,只需要加入几滴就能达成效果,加入过量会使得成菜颜色发黑,影响食欲。
2.5 烧煮
盖盖煮10分钟后将锅中的香叶桂皮捞出,这是为了避免过重的料香味掩盖肉香味。之后每隔5分钟将排骨均匀翻动一遍,并视情况补充开水避免干烧。本过程视排骨的软烂程度和入味效果,持续20-40分钟。
2.6 收汁
当排骨完全软烂入味时,视情况补充盐(由于酱油、蚝油和料酒中都有盐,此处一般不需要额外加盐),并开盖转大火收汁。当汤汁表现为糖浆似的粘稠质地时,转小火并从锅边加入几滴香醋,待闻不到醋酸味时即可出锅装盘。加入醋的目的是使成菜的香味更加复合,同时尽量将醋酸蒸发掉,避免影响成菜的调味效果。
补充与答疑
本红烧排骨做法中,花椒、桂皮、香叶、香醋的添加目的都是增加成菜香味的复合性,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取材方便进行部分的取舍替换。小米辣提供了更突出的鲜辣风味,可以替换成其它类型的干辣椒来提升香辣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