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肉苁蓉产业,让沙漠披绿生金
阿拉善:肉苁蓉产业,让沙漠披绿生金
阿拉善盟是“中国肉苁蓉之乡”,这里出产的肉苁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绿化进程和生态建设步伐,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
初秋时节,走进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梭梭林基地,原本光秃秃的戈壁滩上长满了梭梭,绿意盎然的梭梭在阳光下随风摇曳,一直铺向远方……
阿拉善是“中国肉苁蓉之乡”,这里出产的肉苁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绿化进程和生态建设步伐,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
目前,全盟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年产鲜肉苁蓉8000吨。蓬勃发展的沙产业,已成为阿拉善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苏海图嘎查,正忙着给梭梭浇水的牧民马忠强是当地有名的梭梭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我家种植的1万多亩梭梭中,有4000多亩嫁接了肉苁蓉。肉苁蓉一年能收获两季,一年能采挖20吨左右,这两年虽然苁蓉的价格有所下跌,但年收入仍可达20多万元。”
这些年,种植梭梭不仅让嘎查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也让嘎查的草场生态环境逐年好转。“自从种上了梭梭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色多了,风也小了。”马忠强说。
沙产业的规模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肉苁蓉、锁阳等优质沙生资源优势,阿拉善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沙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目前,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39家,开发肉苁蓉、锁阳、驼乳等特色产品130余种,实现了特色沙生植物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2023年11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荒漠)肉苁蓉、黄芪等9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至此,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
走进位于巴彦浩特镇巴吉路东侧的内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智能化的车间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各种生产苁蓉制品的设备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转,生产线的另一头,几名工人正在忙着包装、塑封、称重、打包发货,一派繁忙景象。
内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肉苁蓉、锁阳、驼肉干等沙生动植物研发生产的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集原材料清洗粉碎、提取分离、纯化干燥至成品生成等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现已开发出肉苁蓉鲜干片、肉苁蓉原浆、肉苁蓉超微粉、肉苁蓉压片糖果和驼肉干等三大类50多种产品,销售网覆盖全国。2020年,公司投资3000万多元,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科技创业园内建设了新厂,目前各种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到位,预计今年底便可搬迁到新厂区。
内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祥俊从事苁蓉生产加工已经有30多年。他出生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那里是著名的肉苁蓉原产地。从最初的收购、简单加工到现在的深加工,一路走来,曾祥俊认为,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生产出更多高端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也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公司每年收购加工400多吨鲜苁蓉,直接带动当地300多户农牧民从事梭梭苁蓉种植工作。
近年来,随着阿拉善盟特色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有资金和研发能力的企业纷纷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肉苁蓉产业的发展。如今,阿拉善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荒漠肉苁蓉生产加工和交易集散地。2023年,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生产的肉苁蓉及锁阳相关产品产值达10.06亿元。
在大力推动林沙产业发展的同时,阿拉善盟围绕“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68%,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有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元到30万元。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