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居: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人间仙境”
神仙居: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人间仙境”
“神仙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和传奇色彩。据传,在宋真宗时期,仙居县有一位名叫王温的人,因乐善好施、救危济贫而名扬四海,甚至连天上的神仙都听闻了他的美名。于是,神仙点化王温一家,让他们得以升天成仙,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起源。宋真宗赵恒听闻此事后,特意下旨将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以示尊重和赞誉,从此“仙居”之名便流传至今。
神仙居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晚唐时期。据光绪《仙居县志·寺观》记载,景区内的西罨寺是宋代雪崖禅师的留居之地。明代白塔镇厚仁村人吴时来曾在此寺发愤苦读,每天挑灯夜读到深夜,累得吐血,终于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品官),相当于今检察院检察长。吴时来正气凛然,爱憎分明,在历史上以弹劾大奸臣严嵩而名留青史。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曾募捐重建,使西罨寺成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香火旺盛的宝刹古寺。由于代变迁及风雨侵蚀,民国末年倒塌,钟声不再,今仅存遗址。
在景区南门的起始处,有一块单门式石坊,额题“太白梦游处”,为吴昌硕篆书。这里便是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李白在著名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它:“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神仙居壮丽的自然景观,更赋予了这片土地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韦羌山的蝌蚪崖上,布满了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些被称为“蝌蚪文”的古老文字,至今仍未能完全解读。2016年,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曾带领地质专家前来仙居考察,通过攀岩、岩降等手段近距离地拍摄蝌蚪岩上的图案,并对仙居的其它岩石群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初步证实“蝌蚪文”是一种地质演变的现象。
除了这些文化遗迹,景区内还保留着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印记。比如,清朝乾隆年间县令何树萼所题的“烟霞第一城”,意为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天下第一。此外,景区还曾吸引众多影视作品前来取景拍摄,如张纪中版《天龙八部》、电影《功夫之王》和新版《白发魔女传》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神仙居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岳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山。从唐代的诗仙李白,到清代的县令题刻,再到近现代的影视作品,无数文化印记在这里交织融合,共同塑造出“人间仙境”的美誉。对于游客而言,游览神仙居不仅是一次自然风光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