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火》:梦境中的生死观
鲁迅《死火》:梦境中的生死观
鲁迅的散文诗《死火》收录于《野草》,创作于1925年1月18日,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野草》创作于1924年至1927年间,这个时期鲁迅经历了深刻的语言危机和创作困境。在《野草》的《题辞》中,鲁迅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正是鲁迅在创作《野草》时的真实写照。
梦境与现实:火的象征
《死火》以一个奇特的梦境展开:在冰谷中,鲁迅遇到了一团将被冻灭的“死火”。这里的“火”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而“冰”则象征着死亡和冷漠。这种对比鲜明的意象,体现了鲁迅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梦中,鲁迅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让火继续冻灭,要么将它带出冰谷,但可能会因此烧尽。这个选择实际上反映了鲁迅对生命的态度: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要保持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最终,鲁迅决定将火带出冰谷,这象征着他选择了生命,选择了继续战斗。
生死观的体现:进化论与个体价值
鲁迅的生死观深受进化论影响,但又超越了单纯的进化论。在《野草》的另一篇作品《墓碣文》中,鲁迅写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这种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态度,体现了鲁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死火》中,鲁迅通过“死火”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反抗。即使在最寒冷的冰谷中,火仍然保持着它的热情和活力。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鲁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艺术特色:象征与意象
《死火》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象征手法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冰谷、死火、红彗星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梦境世界。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鲁迅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希望与绝望的对立统一。这种艺术手法,使得《死火》成为了一篇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散文诗。
结语:《死火》的启示
《死火》不仅是鲁迅个人的生死观的体现,更是对当代读者的深刻启示。在面对生命困境时,我们是否也能像鲁迅一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是否也能在寒冷的冰谷中,找到那团永不熄灭的“死火”?
鲁迅通过《死火》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可能。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反抗,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