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的魅力:从历史到现代
巴渝文化的魅力:从历史到现代
重庆,这座镶嵌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将深入探索重庆的历史脉络,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座城市的悠悠岁月。
巴渝文化的起源与融合
“巴渝”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重庆地区分别由巴国和渝国占据,这两个古老的部落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巴”人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生活在今重庆市的东部地区,凭借着长江天险,建立了强大的巴国。而“渝”人则以善于水战和农耕闻名,他们主要活动于今重庆市的西部地区,孕育出了独特的渝文化。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并在巴国故地设置巴郡。随后,秦灭蜀,在今重庆市主城区设立江州城,作为巴郡治所,这标志着巴渝地区正式纳入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并开始了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此后,巴渝文化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重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形成了豪放与细腻、热情与包容并存的文化特质。
抗战陪都:重庆的城市蜕变
1937年11月20日,随着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重庆的城市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重庆的陪都时期,是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是城市发展纳入整个中国与国际视野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的转型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国民政府需要将其作为首都来建设,重庆就这样被动地纳入了国家视野。
然而,当时的重庆作为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时间短,随着人口大量内迁更加凸显的卫生、交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战时首都的形象格格不入。城市旧有的老式排水设施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历经几个世纪仅是修修补补,从未进行过全面改造。此外,重庆城内所有的粪便都是使用开放式的沟槽排污,或是以人挑粪桶的方式运出去作为肥料,垃圾也常常集中堆放在城内小巷或沿江等地方。一般市民更是缺乏环境意识,常常随意倾倒垃圾。散落在城里的垃圾堆和遍地未收拾的垃圾,让重庆弥漫在恶臭之中。一到下雨天,街面更是排水不畅、污水长流,以致臭气熏天。即使是市区中的公园,四周也都是垃圾堆、死老鼠。这样的卫生环境成了老鼠的天堂,城内鼠满为患。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外教常能在房间抽屉里发现硕鼠,有人甚至戏称重庆的老鼠比人还要多得多。
在交通方面,重庆因为地处山地,地势崎岖,马车行驶多有困难,因此,本地人多以轿子、滑竿、黄包车(人力车)等代步。因此,在当时重庆为数不多的马路上,街面上就呈现出了大小汽车、人力车轿同时并行的状况。加上抗战大内迁带来的人口激增,重庆的交通更为拥挤,秩序更为混乱。当时,重庆市区上、下半城的马路只有两条,一条由过街楼至南纪门,一条自两路口经南区马路至菜园坝,交通非常不便。193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陈克文在体验到重庆交通之苦后写道:“从上清花园到城里去,要一个小时左右的人力车或轿子。”开办于1934年的市内公共汽车,至1938年仅有10余辆,且运营线路较长,致使乘车相当拥挤。公共汽车行驶于朝天门、过街楼及曾家岩一带。而每一站,候车者都有数十百人。等车子行驶到站时,车内已经是人头簇拥了,站上乘客想要坐上公共汽车,只能拼命地挤。据《重庆指南》介绍,1938年底,重庆市内有:营业汽车54辆,人力车2091部,脚踏车193部,轿夫4000余人。如此交通状况,实在是难以满足战时重庆市民的出行需要。
恶劣的公共卫生与混乱的交通秩序与重庆市民有直接关联,重庆较差的市民素质是重庆旧城负面印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公博内迁重庆后认为,重庆市民全无修养,不懂礼貌。从前,四川人称呼外省人为下江人或脚底下人,与人谈话,又多自称“老子”,而外省人乍听此称谓,以为带有人身侮辱之意,隔阂、误会由此产生,引起不少无谓纠纷,重庆市警察局曾为此特令查禁“下江人”之称谓。除了语言上的粗俗外,重庆市民也不注意环境卫生。除了随意倾倒垃圾外,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陈公博就感叹:“重庆的马路、大街、小巷,无处不发现人家抛掷弃物,我在早晨和黄昏的街上散步时,无处不发现涕痰。”此外,重庆的社会风气也不甚严肃。不正当的娱乐、不必要的消费很多,大量苦力和游民的鸦片烟瘾很大,城市的社会隐患颇重。在城内比较阴凉的街头巷尾,“掷色子”“人人宝”“红绿宝”等小赌,到处皆是。市内郊外,乞丐很多。很多乞丐正是从鸦片瘾民而来,他们蓬首垢面、皮包骨头,纠缠不休地追随行人乞讨。
重庆既然已经成为了战时的首都,国民政府就必需将其当作首都来建设。随着重庆进一步地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国民政府对重庆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39年至1943年间,蒋介石频繁地发布了各种手令,内容涉及重庆的市政建设、城市景观、公共卫生等诸多细节。重庆城市逐渐从硬件、软件上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与景象。
国民政府首先加强了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1938年7月,国民政府重庆行营要求重庆市政府对市内各街巷“切实筹划,彻底改善”。在严厉督率下,市政府设立工务局,专门增加了道路工程规划、测量、验收的技术部门,成立了三个测量队。经过一年多工作,市政府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重庆道路规划进行了大幅调整和修改,提出了城市发展的“道路网计划”。蒋介石以行政院院长名义亲自审批,并下令在报刊上公布施行。1938年初,市政府开始修建自两路口至浮图关的两浮公路。同时修筑的还有市区的三大马路,即由临江门经定远门达劝工局段;由段牌坊经玉带街、雷公咀、三圣殿达磁器街段;由临江门沿嘉陵江而上达大溪沟段。8月,市政府又令工务科会同马路工程处翻修城区都邮街、关庙街、较场口、大梁子、小梁子等支马路。至此,重庆城区马路干、支线基本形成。
抗战时期,重庆市区的新辟道路主要有民生路、和平路、五四路、大同路、中华路、临江路、中一支路、凯旋路、健康路、两浮路等,还有重建的沧白路。1941年底,市区都邮街广场建成通车,环绕广场,新建成的道路向西直到上清寺、曾家岩,向北连接临江门等嘉陵江沿岸地区,向南经凯旋路(正在修建中)和中兴路连通下半城至长江沿岸。新修道路如民生路、和平路、五四路、大同路、中华路、临江路、中兴路、凯旋路等都与都邮街广场相连。该广场从此成为市区道路枢纽,重庆重要的商行、金融部门集中在这里及附近,形成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城市中心向都邮街广场街域转移,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外闻名的解放碑街区,市区新格局基本奠定。
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是改善城市面貌的重要环节,也是当时重庆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抗战伊始,市政府改公安局为警察局,由其组建市清洁大队,负责城区清理道路工作。1938年11月,成立重庆市卫生局,具体管理医疗和环卫工作,重庆环卫治理步入一个新阶段。重庆卫生局成立卫生局清洁总队,在市区划定6个工作区,其职责包括清扫道路、免费挨家挨户收取垃圾、清除市内外旧垃圾堆、道路洒水、设置废物箱等。市健康委员会组建了卫生稽查队、灭鼠工程队、粪便管理所、垃圾处理站等机构。同时,重庆市政府也开始了整治维修市区排水渠道、增修城区公厕、推行饮水消毒等工作。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加,重庆街道的公厕、垃圾箱、果皮箱、痰盂和功能简易的垃圾处理场等设施由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1939年市政府决定对公厕实行公建和民建并行,到1942年,除修复了日机炸毁的厕所外,还在市区马路旁新修厕所20个。从1940年开始,市卫生局监制防空洞专用木质厕所162个。为了确保公厕的清理、完好,1943年后,根据行政院方案规定,市区每保都要修建厕所,并依照行政院所颁布之全国公厕标准图建造。此外,1942年至1943年,市警察局还在人烟密集的街道上新制了木质废物箱和木质石灰痰盂各1000多个,制作木质废物箱悬挂在交叉路口的电线杆上,供
现代重庆:文化创新与艺术融合
进入21世纪,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继续在文化领域绽放光彩。2024年除夕夜,重庆主城的夜空璀璨绚丽,“两江四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福士广场、重庆大剧院、南滨路钟楼广场等地标建筑的外墙上光影斑驳,一场由“两江四岸”灯饰工程、无人机等联动展演的壮丽灯光秀在城市山水之间上演,呈现了一场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争相拍照留影。
这场灯光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重庆打造城市艺术IP的缩影。城市艺术IP是一种融合城市的独特文化、历史与地理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达,也是城市形象和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在打造城市艺术IP的探索与实践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国内国际还缺乏一定影响力,还未实现多点发力、全面开花。
重庆拥有打造城市艺术IP的“独家优势”: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在历史长河的滋养下,重庆拥有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人文积淀,养育了一方巴渝儿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披肝沥胆锤炼而成的红岩精神,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除此之外,重庆艺术类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如始凿于初唐时期的大足石刻、起源于明代的梁平木版年画、兴起于清朝中期的川江号子等,经过时间的洗礼与人民群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独特的地形地貌也为重庆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优势。重庆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在平行岭谷的大城市,依山而建、两江交汇、轨道穿楼而过等独具特色的立体城市风貌,呈现出高低错落、山环水抱、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最近火爆出圈的白居寺长江大桥,其独特的水滴造型,雄伟的桥墩设计,融合了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地域文化,被网友们称为重庆版的“星际之门”,夜晚亮灯后“就像通往另一个维度的星空之门一样发光,就像电影中的场景”,科幻感十足。
人才资源方面,重庆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和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以及各大专科院校优势,发动高校力量广泛参与到城市艺术建设中,对于打造具有专业深度的城市艺术IP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去年12月举办的中国·重庆第二届国际光影艺术节,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主办方之一,不仅参与了艺术节的总体策划和组织,还在作品征集、评选展示及学术论坛举办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艺术节在艺术性和专业性上的高标准。
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继续在文化领域绽放光彩。从巴渝文化的起源,到抗战时期的陪都,再到现代文化创新,重庆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让我们一起感受巴渝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红岩精神的激励力量,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