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5大穴位,科学缓解脚底板痛!
中医按摩5大穴位,科学缓解脚底板痛!
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脚底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早晨下床第一步时疼痛最为明显。中医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疼痛。以下是五个对缓解脚底板痛特别有效的穴位:
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为宜。每天可按摩2-3次。
功效: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按摩此穴能滋补肾水,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阳陵泉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每天可按摩2-3次。
功效: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具有疏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商丘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每天可按摩2-3次。
功效:商丘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按摩此穴能健脾利湿,缓解足底疼痛。
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每天可按摩2-3次。
功效: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对肾虚引起的足跟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昆仑穴
位置:位于足外侧,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每天可按摩2-3次。
功效: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科学依据与注意事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康复科主任袁颖嘉副主任中医师指出,足底按摩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调理脏腑、助眠安神的作用。但是,按摩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过度按摩。如果在按摩过程中感到疼痛难忍,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此外,足底按摩时的疼痛反应并不一定是身体的异常反应。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按摩的力度更加敏感,即使是正常的按摩力度也可能感到疼痛。但是,如果疼痛感强烈或持续不减,应及时暂停运动,及时就医。
总之,中医按摩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脚底板痛的方法,但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按摩导致不良反应。如果症状持续不减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