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基础 | 中医之“津液”,生命的源泉(附思维导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基础 | 中医之“津液”,生命的源泉(附思维导图)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5/08/51155580_1139390768.shtml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滋养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还参与着复杂的代谢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中医眼中的“津液”,了解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液体,如血液、汗液、唾液等。《黄帝内经》中提到:“津液者,润泽于外,滋养于内,不可或缺也。”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还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和调节体温等重要作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统一称为水液代谢,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

生成

  • 脾胃运化:胃“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的精微,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同时进行,在津液生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精微和水分。
  • 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的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部分水液重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除体外。

输布

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 脾气散精:将津液向上输于肺;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而达全身,即所谓脾“以灌四旁”。
  • 肺宣降,通调水道
  • 肾主水,肾蒸腾气化:为脾胃、小肠、大肠、肺发挥功能提供原动力。升清降浊:清者重吸收浊者下输膀胱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
  • 三焦决渎: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排泄

  • 肺宣发:汗、呼气
  • 肾主水,蒸腾气化,主司膀胱开合:尿液
  • 大肠传导糟粕:粪便带走部分水分

津液的作用

津液在人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1. 滋润濡养:津液布散于体表皮肤,使皮肤保持水润光泽,预防皮肤干燥、粗糙,减少皱纹的产生。同时,津液也滋养肌肉、孔窍以及脏腑,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 充养血脉: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血液的浓度,保持正常血量和滑利血脉。
  3. 调节体温:津液通过变为汗液排出体外的方式帮助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五液病变与五脏的关系

五液是指汗、泪、涕、液、唾等五种液体。它们是由五脏接受了水谷之津,然后润注于孔窍之中的津液。

《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等五脏化五液的理论。

  • “汗为心之液”,汗血源。汗出过多,则损伤津液,也会影响心血不足,出现心悸等症。若大汗淋漓不止,还会耗伤心气,可见心慌、气短,甚至虚脱。反之,心气虚或心阴不足时,也可出现病理性的汗出。如心气虚可见自汗,心阴虚则见盗汗。
  • “泪为肝之液”,如肝阴不足时泪的排出减少,使目失其濡润,则见两目干涩;肝经热盛,可见目赤眵多,或兼痒痛等症。
  • “涕为肺之液”,如风寒束表,肺气失于宣降时,有鼻流清涕的症状;风热袭肺,可见鼻流稠涕,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时,则鼻干无涕。
  • “涎为脾之液”,例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口中的津液适量,味道正常,为“口中和”,若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常会出现口淡无味,涎水较多;或脾经内郁湿热,则可见口角不断流涎,多见于小儿。胃火炽盛伤津耗液时,可见口燥,涎少、口臭等症。
  • “唾为肾之液”,若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时,唾液分泌排出量减少,人就感到口干舌燥,尤其夜间更为明显。如肾阳不足,水湿泛滥,常可出现唾液清冷量多的现象。

津液与健康

津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态。津液不足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

  • 肠胃消化能力减弱:津液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
  • 皮肤干裂,毛发干枯:津液不足使皮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变得干燥、粗糙。
  • 膝盖关节磨损加剧:津液不足导致关节失去润滑,磨损加剧,引发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因此,保持津液的充足和流通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保养津液,促进身体健康。

养血谚语

  1. “留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机”
  2. “津液足,百病除”
  3. “饮食有节,津液自固”
  4. “早睡早起,津液自生”
  5. “少言寡语,津液内守”
  6. “心静自然凉,津液自安”
  7. “汗出如雨,津液外泄”
  8. “津液不足,食补为先”
  9. “津液不固,百病丛生”
  10. “津液流通,病安从来”
  11. “津液自生,不药而愈”
  12. “津液不固,药石无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