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长期饮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长期饮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饮酒与64种疾病和伤害有关,每年导致490万人死亡。在中国,男性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高达6.9%,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从1950年代的0.4升增长到目前的近6升。这一趋势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长期饮酒会导致多种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酒精依赖综合征。研究发现,约80%的酒中毒患者至少同时合并一种其他精神障碍,以抑郁、焦虑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最为常见。酒精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患者会表现出对酒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饮酒行为。一旦减少酒量或停饮,会出现手抖、焦虑、恶心等戒断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不清、幻觉妄想和极端恐惧不安。
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长期饮酒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影响智力和记忆。患者可能出现韦尼克脑病、科萨科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这些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此外,酒精依赖还会引发多种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情绪低落和失眠等。
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依赖的治疗并非简单的戒酒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全病程管理工程。治疗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戒断期、维持戒断期和预防复饮期。在专业医疗机构,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帮助患者逐步摆脱酒精依赖。
专家强调,科学戒酒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由于长期饮酒会导致身体多个脏器受损,自行戒酒或采用偏方可能存在严重风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规范的治疗方案。同时,心理干预在戒酒过程中至关重要,需要帮助患者克服对酒精的心理渴求,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面对酒精依赖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来说,应关注自己的饮酒行为,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如果发现酒精依赖的迹象,如频繁饮酒、无法控制酒量、晨起饮酒等,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重返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