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虚假残疾证背后的猫腻
央视曝光:虚假残疾证背后的猫腻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涉及虚假残疾证的社会事件,揭示了部分企业和劳务中介通过虚假录用残疾人员工以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政策的初衷,也对残疾人的权益造成了严重侵害。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的初衷
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国家推出残疾人保障金制度,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向政府缴纳资金。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保障金是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
虚假录用残疾人的操作手法
在央视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例如,成都的盲人按摩师徐师傅每月从微信上收到五六百元的工资,但公司的名称、具体位置、主要业务,他都一无所知。他只需要出让、借用自己的残疾人证,虚假地承认自己是这家公司聘用的残疾人员工。
在重庆,40岁的郑某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个月领取600元生活费,但实际上从未到岗工作。这些案例揭示了虚假录用残疾人的典型操作手法:企业通过劳务中介联系残疾人,支付少量工资,获取残疾人证,从而达到减免残保金的目的。
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还可能构成逃税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刑罚可升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涉及逃税,就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构成逃税罪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金额大小,会有不同程度的刑罚。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涉及虚假用工,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要面临罚款。对于黑中介来说,违法经营会被吊销执照、收回非法收入。如果负责人协同企业逃税、诈骗,也会构成犯罪。
对残疾人权益的严重侵害
这种虚假录用行为对残疾人权益造成了多重侵害。首先,它剥夺了残疾人的真实就业机会。企业通过“租证”完成“形式就业”,实际上却在逃避承担社会责任,导致真正需要工作的残疾人无法获得就业机会。
其次,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状况的误判。残疾人就业率是政府判断残疾人群体补助的重要因素。如果大量虚假就业数据存在,将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残疾人就业率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决策制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支持和资源。
打击违法与促进就业的双重对策
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于涉及虚假录用的企业和中介,要依法严惩,形成震慑效应。另一方面,要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帮助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例如,重庆通过实施“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重庆税务部门聚焦辖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上门走访、政策找人等方式,主动向其宣传税费优惠政策,持续拓宽残疾群体就业路。
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5%,就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果达到25%,还有更多税收减免优惠。这给缴纳残保金的企业留下了享受更多优惠的空间。
结语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然而,一些企业和中介的违法行为,却让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这种虚假录用行为,同时也要积极促进残疾人真实就业,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有尊严地工作,实现自我价值。